道濟禪師 

 

二○一五年六月廿七日

歲次乙未年五月十二日

詩曰:

 

朦朧曉色伴竹風  古寺山門一抹紅

    

 一陣咿呀聲乍響  聲聲迴盪霧雲中

 

聖示:吾今日降著:「禪修的重要」

 

第十二章  什麼是四念處禪修()

 

二、觀受()如受念處

  觀受(覺),主要是覺察在各種情況下,

 

所生起的感受:如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等三種變化

 

,如經中云:「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樂心、苦心

 

、不苦不樂心;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

 

、不苦不樂無食;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

 

苦無欲、不苦不樂無欲。……是謂觀覺如覺念處。」

  上列敘述有關「身體」上的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

 

身,與屬於「心理」上的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可說

 

已經涵蓋了所有我們所能觀察的感受了。

三、觀心如心念處

  觀心,主要是覺察心念的狀態。如經中云:「有欲心

 

知有欲心如真、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真;有恚、無恚;有癡

 

、無癡;有穢污、無穢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

 

有大、有小;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脫心知不解

 

脫心如真、有解脫心知解脫心如真。……是謂觀心如心念處。」

  上列敘述所舉的心念種類有:是否有欲念、是否有動怒

 

、是否不明就裡、是否有齷齪的念頭、心念是清醒(合)或

 

是散亂(散)、心情低沈(下)或高亢(高)、心量是大是

 

小、是精進還是懈怠於修行、是否在定中、是否解脫(沒有

 

貪、嗔、癡),皆時時清楚心理的處境,尤其在情緒有變化

 

時,更應注意覺察。

四、觀法如法念處

  「法」的範圍很廣,也比較抽象,它是與心念相對應

 

而生滅的。包括所有的身、心活動,念頭、意識等,如

 

經中云:「眼緣色,生內結(打結,即煩惱、執著的意思)

 

,如是,耳、鼻、舌、身、意緣法,生內結。內實有結,

 

內實無結,知內有結無結如真。內結生、內結滅,知如真

 

。……如是五蓋、七覺支,知如真,是謂觀法如法念處。」

  修習四念處長則七年,短則七日七夜,即可證果,不

 

論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是修「四念處」與

 

「七覺支」而成就的,因此修持「四念處」是實實在在

 

,而且很有威力的修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