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叩稟「道乃天地心,愚癡不解尋」之有關常識供參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開示:


林生問:何謂:『癡』?


帝君答:指愚癡迷昧,智慧閉塞,顛倒事理,不明因果義理之義。

與「無明」、「無智」、「惛昧」、「黑闇」同。


林生問:『癡』之影響人心會有多深?怎會被列入三毒?


帝君答:『癡』者心性闇鈍,常因「無明」而生妄求,因此,求之

有得時想要更多而生貪;求之不得時即會生瞋,甚至引發身、口

、意造作惡業,壞出世之善心,荼毒人們的身命和慧命,故列為

三毒之一。


林生問:如何解尋道心,才不落入愚癡輩?


帝君答:愚癡之輩因無明、無智,因此生出我執(執著)、我慢

(輕慢)、我見(執著自己的見解)、我所(屬於我的)、貪愛

,這些造成輪迴的習氣種子,唯有深修「定」、「慧」,才能體

悟因緣生滅法而生「明」,不再癡迷也。


林生問:愚癡者,以何行舉,致使會傷及『己身命與慧命』?


帝君答:扭曲、違背因果法則,似是而非的滿足五欲信仰,對這

個身和心的過度執著,所衍生出的行舉,都會傷及己之身命與慧命。


林生問:何謂:『癡闇』?以達何無明就頗難向道向修?


帝君答:癡闇即迷昧無智之義。一個人若「惑於偽」,就容易

「認假為真」,例如從事玉石買賣的人,最怕的就是那足以亂

真的假玉,一不小心看走眼,就會血本無歸,故誤將世間假像

當成真實,就難以向道而修了。


林生問:何謂『癡定』,可舉例說明否?


帝君答:『癡定』簡言之就是有定無慧之禪定。因為禪修包括

「修定」和「修慧」,「修定」也被稱為「修止」;而「修慧」

則被稱為「修觀」。禪修之道始於修定,但若只有「修止」而

沒有「修觀」,就是以壓抑的方式而得禪定,卻無法進一步將

習性清除。這就像一桶髒水經過一段時間沉澱之後,雖然上層

的水清澈透明,但桶底卻仍然存在一層厚厚的汙物。同樣地,

修定可以使心的上層澄清,但是不淨的沉澱物仍停留在潛意識中

,如果要達到解脫,就必須去除內心深處的不淨,因此必須「修

觀」。故若停留在「修止」而沒有「修觀」,所獲得的定都是「

偏定」、「癡定」也。


林生問:癡者可藉勤習『禪坐以生慧』乎?


帝君答:當然,只要能學習四念處(身、受、心、法)內觀禪修

,就能開發智慧,而且四念處內觀禪修不限坐禪,還有行禪、

住禪、臥禪,由此更可衍生生活禪、工作禪、讀書禪……等,

對任何人都助益良多也。


林生問:癡亦屬心之『大病』,此皆須自己找出病因以對治否?


帝君答:當然,不知自己的病因,就好像一個牧童,只是去數別

人養了幾頭牛一樣,是無法從修行中獲益的。


林生問:但凡心起一切之『妄念、妄執』而不知覺醒者,皆稱『

無明』乎?


帝君答:可如此說之,因為「妄」就是不正的行為,也就是無智

慧的行為,故可『無明』稱之。


林生問:『愚癡即無明』,就因患無明,才會『著貪、著瞋』

之來乎?


帝君答:然也。『無明』就是心的習性反應,有些習性反應像水

面上畫過的痕跡,立即消失,但有些習性反應,則像用鑿子和

鐵鎚,深邃的刻在岩石上。這些習性會慢慢累積,重複不斷發生

,每重複一次就更加強烈,最後即形成貪愛或是瞋恨。


林生問:癡而心存妄執不移、不去者,其修途必障礙重重、

荊棘難走乎?


帝君答:然也。眾生擁有自己的行為,承繼自己的行為,而行為

的卑劣或高尚,則他們的生命也一樣卑劣或高尚。


林生問:三毒皆起於『無明』乎?也因無明而引生出一切之煩惱

與痛苦不堪否?

帝君答:是的。任何痛苦的生起,都起於無明的習性反應,如果

所有的習性反應止息了,所有的痛苦也就止息了。


林生問:凡沉迷世間而遲遲不知醒覺以向道向修者,皆屬『愚癡

、無明』之凡夫否?


帝君答:此乃必然之理。例如一位有賭癮之人,都清楚明白他

不該嗜賭,因為嗜賭可能讓他傾家蕩產,妻離子散,但是當賭

癮發作,他又無法抑制地去豪賭,他無法自拔,因為他完全無

法控制自己的心,故唯有向道而修者,才能脫離桎梏也。


林生問:有者修而寡精進、或始終停滯不前,此種修行有蹉跎

歲月之嫌否?


帝君答: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有無限的明天,永遠都身體健康

,頭腦清明,因此沒有將修行放在首位,自然忽而進、忽而退,

蹉跎寶貴的歲月,難以解脫。


林生問:唯立大願、且勇於悲智雙修不怠者,才有可能藉智慧

以解脫一切煩惱與痛苦乎?


帝君答:然也。每個人都知道不要做壞事的道理,但是誘惑出

現時,會征服人心,讓人造業,故唯有修行不怠者,才能超越

習氣,體驗輕安喜悅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