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叩稟「一念起瞋,殃墮無間」之有關常識供參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開示:

 林生問:何謂『瞋』?


帝君答:生氣、發怒之意。此乃因為一般人「我見」的習性太重

,以致無法掌控情緒,遇到違逆心意之事、物,自我情緒反應就

會很強烈所造成。


林生問:娑婆世界,為人不堪忍,必起瞋心乎?


帝君答:然也。不論是眼睛看到醜惡不堪的,或是耳朵聽到不悅

、逆心之言,或是鼻子聞到臭穢,或是舌嚐到酸辣苦,或是身受

病苦傷害,或是想起痛苦不堪的記憶,所產生的感受,都非常迅速

,若不堪忍,不知苦、空、非我、非我所之真理者,就會馬上生起

瞋恚心,煩惱痛苦也。


林生問:佛家把『貪、瞋、癡』稱為三毒,但其中以患『瞋』

最為嚴重乎?


帝君答:不是,以「貪」最為嚴重,因為貪是瞋的根,無根就不會

有枝葉,而所有的殺、盜、淫、妄皆因「貪愛」而衍生出來,此

若靜靜思維,當可明白其中之道理。


林生問:一切人生之苦,大多是以『瞋恚』為性乎?


帝君答:人生之苦可概分為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

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這些苦因貪、瞋、癡各相依相緣,

所以都有關係也。


林生問:俗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觀秉性較暴躁、且易發

脾氣者,即使有修,亦難改其瞋恚之習氣否?


帝君答:改變習氣需要時間,只要未達三果聖人果位以上,都仍會

有瞋恚心,雖然有些人修養較好,但遇逆心之事依然會怒火中燒

,故唯有依正法修行,方能去除惡習也。


林生問:何言『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帝君答:因為一個人若缺乏正確的觀念,便容易對別人動怒;又

因為對別人動怒的緣故,便容易口出惡言傷人;又因為惡口傷人

的緣故,別人便會說他的壞話,使他名聲掃地,甚至惡名昭彰。

如此善友遠離,人緣變差,各種障礙就會接踵而來,引生煩惱

痛苦也。


林生問:經云:『瞋恚生地獄』。何因?


帝君答:瞋恚者內心污穢,瞋恚者面貌變醜,不知義、不曉法,

眠臥苦不安,惡名散四方,故瞋恚多習、多行,不但自害、害他

、自他俱害,即此因緣,未來將生地獄中。


林生問:經云:『一念起瞋,殃墮無間。』起一瞋念,太可怕乎!

怎會引伸如此嚴重之禍害?


帝君答:由貪愛生起的瞋心,小則個人造惡業,大則引起世間戰亂

,造成生靈塗炭,其影響不可小覷,也難以預估之關。


林生問:經云:『寧起百千貪念,不起一瞋恚。』怎起一瞋恚,

尤甚於百千貪念呢?


帝君答:此句主要是說明貪有分善貪與惡貪二種,寧起百千貪念

是指貪善法,貪修行,而非惡貪,否則無法契理。因為一個人會

起瞋念乃是起因不合我意、不如我意,而會生起不合我意、不如

我意,乃是起因心生「貪愛」之關,故貪是枝幹,瞋是葉片,若

無枝幹,就無葉片,因此沒有貪就不會有瞋,此理應當釐清。


林生問:瞋心不滅,涅槃無期乎?


帝君答:然也。瞋心不滅代表欲貪尚存,欲貪不除,瞋心就不會

滅除,既然還有貪,要談達到涅槃乃是不可能之事。由此亦可知,

人之修行要先滅瞋,因為瞋比貪容易去除,瞋就像外衣,貪就像

內衣,要脫掉內衣之前,必先行脫掉外衣,如此依次第而修,

較易成功也。


林生問:『星火可燎原』,故功德林再廣大,也經不起一把無明

瞋火否?


帝君答:此乃是一種比喻之語。


林生問:六度之『忍辱度瞋恚』,此句是如何調伏暴躁、瞋怒

之心性?


帝君答: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忍辱是指內心能安忍他

人的侮辱惱害或自身所遭受的苦境,因此,不論是遇順境或逆境

,心能不隨外境所轉,能安住實相,如此即可調伏瞋怒之心性。


林生問:人因『忍辱』而抑制瞋恚惱恨,雖抑制住瞋,然若依然

是以抑制痛苦來承受的,既會傷到心,故忍辱亦非煉心於究竟

之上乘否?


帝君答:忍辱非究竟之道,就如以石頭壓草一般,石頭一移開

,小草又會不斷地冒出來,甚至未來反彈更大。故究竟之道乃

是能內觀世間一切-為無常、苦、空、無我、無我所。於行住坐臥

中漸漸修習,自然可以得到斬草除根之效果也。


林生問:我們若能知所打開心境,以心轉境,而無視(不在意)

一切加諸於身心之狀況,既不影響身心,自無動於衷而何忍之來乎?


帝君答:然也。修習正見,便能控制、調伏自己的情緒,不輕易

對別人發怒;因不對別人發怒,所說的話便對人有益、使人樂於

接受;又因所說的話對人有益、使人樂於接受,別人都會稱讚他

,使他美名流布。同樣地,修習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

精進、正念、正定,便能控制、調伏自己的情緒,不需用忍辱之


方式壓抑,而得到心不起漣漪之效果。


林生問:修唯能不斷針對清淨此心下工夫,及至『心無所依,

妄念不起,不住不著,洞然清淨。』如斯自不受一切干擾乎?


帝君答:然也。現今社會五光十色,功利主義盛行,要想過著

清靜的生活,唯有少事、少欲,才能超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