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叩稟「觀心一法,最為省要」之有關常識供參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開示:


林生問:何謂『觀心』?


帝君答:觀心就是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觀察心念的實相、本質,

進而了解妄念如何生?如何滅?讓受矇蔽的心清淨無染,遠離痛苦

的折磨。


林生問:其實修行第一首要,即是須切行『觀心』,亦唯藉觀心者

始能確實達到『清淨本心』之成效乎?


帝君答:然也。因為人的一舉一動,為善、作惡,皆先發於心,其

後方現之於身、口,故心者,眾行之本,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

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故有「狂心若歇,歇即

菩提」之語。

 
林生問:修道學佛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故『最為省要』乎?


帝君答:此乃概括性的說法,因為心念甚為細微、快速,若無基礎

修行則難以契入,故修行當從粗至細,從細至細微,漸進修起,方能

有成。故觀心之前,應先修觀身,因為身的動作較粗糙,一般人都較

容易體察,待觀身能如實知見後,再進階至觀(感)受,觀(感)受

有如實知見後,再上升至觀心,如此起心動念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

白,而遠離煩惱,得到解脫也。


林生問:何以一法能攝諸法?


帝君答:因為心為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之故。其實世間

一切宗教、哲學,世間或出世間的學問,無非是「治心之學」而已,

故孟子講治心之學云:「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即是此理。


林生問:云何觀心,稱之為『了』?


帝君答:因為觀心能如實知、如實見,地、水、火、風四大,和色

、受、想、行、識五蘊,為無常、苦、空、非我之故。


編者按:如實知、如實見是指經過自己修行親身體驗,而非看書或

聽別人說,用推理來瞭解。


林生問:萬法由心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乎?


帝君答:釋迦牟尼佛所云「一切法」,是指十二入處,亦即是眼色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此十二種名目,而此十二入處能

被人的六種感官經驗充分掌握及認知到,而非不能經驗的臆想上,

故亦可說能了心,則萬法俱備。


林生問:若不能了心而修,既費功、且無益乎?


帝君答:當然,因為不能了心而修,即是知見不正,知見不正就會

懵懵懂懂、迷迷糊糊,找不到方向,要修有所成則難矣。


林生問:一切善惡皆由自心生,故離心外求,一無是處乎?


帝君答:修行不是向身、心之外覓功夫,而是觀當下五蘊身心的存

在與變化,亦即是不必遠求,只觀我們當下的身心狀況,覺知心念

的本質是一個接一個不斷生了又滅,滅了又生,是無常、不永恆的

,因此,離五蘊身心而外求,當然一無是處。


林生問:眾生悉有佛性,無奈大都總深受五蘊如烏雲般覆蓋住,

是以去不了五蘊者,鞏皆難覓回本心佛性乎?


帝君答:此乃必然之理,因為五蘊覆蓋就會有「我」和「我所擁有」

之妄念,有了此等妄念,則對各種人事物就想「欲令如是,不欲令

如是」,若順己意時就生貪,當逆己意時就生嗔,如此自然難覓回本

心佛性。


林生問:芸芸眾生亦無不受『無明』覆蓋,故破不了無明,也就無從

『解脫輪迴』乎?


帝君答:然也。人因為『無明』覆蓋,認假為真,因此有一股強而有

力的渴愛之習性,求生、求存、求再生,因此輪迴不休,無有止境。


林生問:一切諸善,以覺為根,亦惟『覺根』常起者,將可頻頻多

造功立德乎?

帝君答:覺者破我執、法執,並以自己的經驗教導他人,雖言功德

無量,但不言功、不言德也。


林生問:有心修行者,惟能知所時時『觀照自心』,即可去除心中

攀緣、妄念、無明、煩惱等,以『洗滌一切習氣、塵染』乎?


帝君答:當然。人的貪嗔痴無非是從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門頭進進出出,時時經由觀察自己的身、受、心、法下手來攝心,

自然「覺」的能力步步提升,最後斷除貪嗔痴等習氣、塵染,此

就像一杯搖動的濁水,隨著杯子的搖動,而汙濁不明,但若將杯子

靜止,就會恢復清澈明淨的本來面目一般。


林生問:惟多修心性法門,以期早日『明心見性』乎?


帝君答:當然。明心見性不難,只要能正確的依正法而次第修行

,精勤不斷地從觀察、分析下手,深觀苦、無常、無我、緣起等

人人具有的現象,自然如拔草連根而除一般,一步一步邁向開悟。


林生問:惟多行菩提悲願,堪期『證道成佛』乎?


帝君答:此乃最理想之願舉也。


林生問:本心原本清淨,所以但能凝聚守心神、妄念不生,涅槃

法自然顯現乎?

君答:然也。心攝一切法,心也是一切惑之根本,若能觀照證空,

即可調伏欲貪,可得心解脫,而心解脫即是涅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