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叩稟「觀心一法,最為省要」之有關常識供參
進而了解妄念如何生?如何滅?讓受矇蔽的心清淨無染,遠離痛苦 的折磨。
始能確實達到『清淨本心』之成效乎?
後方現之於身、口,故心者,眾行之本,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 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故有「狂心若歇,歇即 菩提」之語。
修行則難以契入,故修行當從粗至細,從細至細微,漸進修起,方能 有成。故觀心之前,應先修觀身,因為身的動作較粗糙,一般人都較 容易體察,待觀身能如實知見後,再進階至觀(感)受,觀(感)受 有如實知見後,再上升至觀心,如此起心動念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 白,而遠離煩惱,得到解脫也。
一切宗教、哲學,世間或出世間的學問,無非是「治心之學」而已, 故孟子講治心之學云:「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即是此理。
、受、想、行、識五蘊,為無常、苦、空、非我之故。
聽別人說,用推理來瞭解。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此十二種名目,而此十二入處能 被人的六種感官經驗充分掌握及認知到,而非不能經驗的臆想上, 故亦可說能了心,則萬法俱備。
懵懵懂懂、迷迷糊糊,找不到方向,要修有所成則難矣。
在與變化,亦即是不必遠求,只觀我們當下的身心狀況,覺知心念 的本質是一個接一個不斷生了又滅,滅了又生,是無常、不永恆的 ,因此,離五蘊身心而外求,當然一無是處。
是以去不了五蘊者,鞏皆難覓回本心佛性乎?
之妄念,有了此等妄念,則對各種人事物就想「欲令如是,不欲令 如是」,若順己意時就生貪,當逆己意時就生嗔,如此自然難覓回本 心佛性。
『解脫輪迴』乎?
力的渴愛之習性,求生、求存、求再生,因此輪迴不休,無有止境。
造功立德乎? 無量,但不言功、不言德也。
攀緣、妄念、無明、煩惱等,以『洗滌一切習氣、塵染』乎?
門頭進進出出,時時經由觀察自己的身、受、心、法下手來攝心, 自然「覺」的能力步步提升,最後斷除貪嗔痴等習氣、塵染,此 就像一杯搖動的濁水,隨著杯子的搖動,而汙濁不明,但若將杯子 靜止,就會恢復清澈明淨的本來面目一般。
,精勤不斷地從觀察、分析下手,深觀苦、無常、無我、緣起等 人人具有的現象,自然如拔草連根而除一般,一步一步邁向開悟。
法自然顯現乎? 即可調伏欲貪,可得心解脫,而心解脫即是涅槃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