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叩稟「藉靜開智,打破無明」之有關常識供參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開示:


林生問:何謂『無明』?


帝君答:執假為真,不懂緣生緣滅生命真相者,即是無明。以佛教

而言,對於四聖諦不了解,不知道五陰及六入處的無常、苦、空、

非我,而迷昧於其中,就是無明。


備註:四聖諦即指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五陰又稱五蘊,指色、受、想、行、識。


  六入處可以分為六內處(眼、耳、鼻、舌、身、意),又稱六根

,以及六外處(色、聲、香、味、觸、法)。


林生問:何以『無明』亦被稱謂『愚癡』?


帝君答:因為無明者不知『苦』,不知『習』,不知『盡』,不知

『道』,沒有智慧、無知,故亦被稱謂『愚癡』。


林生問:人一生生活之品質、之修學層次,幾乎常與己身所患『無明』

之輕重而深受影響著乎?


帝君答:當然,無明讓一個人產生「自我」的執著(我執),由我執

又生出「我所」(我的所有物),想要主宰一切,於是順心時貪著,

逆心時瞋恚,貪、嗔、癡三毒熾盛,憂悲惱苦糾纏不停。


林生問:人們之易患『無明』,其實與己身之靈明息息相關否?


帝君答:然也。智者明世間一切為無常、苦、空、非我,故不被假

象蒙蔽。


林生問:當此心著『無明』熾盛時,鞏一切『妄想、分別、執著』

將隨己情緒叢生不已乎?


帝君答:無明者不知色、受、想、行、識的起因,更不知如何止息色

、受、想、行、識的對境,因此分別、妄想、執著叢生,若是對色集

、色滅、色滅道跡如實知,對受、想、行、識之集、滅、滅道跡如

實知,即是『有明』也。


林生問:由一念之『無明』,將會引起無邊之煩惱與痛苦乎?


帝君答:無明是生命在世間輪迴的源頭,而有輪迴就有『生苦、老苦

、病苦、死苦、所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陰熾盛苦』,

可說煩惱與痛苦無邊也。


林生問:煩惱最擾亂人心神,於是乎憂悲苦接踵而生焉乎?


帝君答:然也。一個人若不能遠離五欲,淨化身心,則物質文明越

進步,人的貪慾會越多,煩惱也越多,更難離苦得樂也。


林生問:曷言『無明使』?其引生之煩惱,亦能使眾生流落於

生死乎?


帝君答:『使』即驅役而惱亂眾生之意,『無明使』乃由於生生世

世長久薰染,以致成為習氣,習氣不除,必定流落於生死。


林生問:曷言『無明惑』?亦甚惱人乎?


帝君答:無明惑係指根本無明,根本無明就是迷於法界一切理之

原始一念,它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若能斷盡即可成佛。


林生問:曷言『無明漏』?得如何注意以防患之?


帝君答:漏,為煩惱之異名。無明漏乃是指無明引發的煩惱;沒有

智慧、讓眾生不能出離生死的煩惱。亦惟如實修行方能防患之。


林生問:但凡礙在『貪愛、執取』而不能覺醒之無明客,鞏皆難

以靜心開智以解脫乎?


帝君答:然也。就像以兩片樹葉裝水行走,又要保持水不漏出來

,此乃是不可能之事,一個人對「我執」、「我見」、「貪愛」

,只要有一絲一毫捨不得放棄,就難以平靜、解脫也。


林生問:我們既知『無明是因,煩惱是果』,所以得修到『明心見

性』才能真正打破『無明』乎?


帝君答:當然,世人的煩惱皆是有其因緣,而這因緣也是有方法

消滅的,因此,只要依法而修,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自由自在的

解脫境地。


林生問:真修者知所藉靜以開智,亦唯藉『智慧』,才有可能打

破一切之『無明』否?


帝君答:然也。無智則昏闇,隨順業力流轉六道,出苦無期。


林生問:當『無明』破了,明相現前,此有如讓己心靈亮了起

來一般乎?


帝君答:然也。就像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成道般

,心靈澄澈無瑕也。


林生問:修若能永遠保持清明,實可煉就『此心』猶如明鏡一樣乎?


帝君答:當然,但此非一蹴可幾,須付出無比的毅力和工夫,才能

不受外境所轉也。


林生問:沒有『無明、乃至無老死』,成就一切妙淨相,斯謂『

淨土』乎?


帝君答:然也。淨土不在外相,而是內心之超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