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本心,故清淨本心就是修持至無貪心、無嗔心、無煩惱心、 無忌妒心、無人、無我……的境界,一個人若能念住清淨本心, 即能得到自在也。
分智慧;念念清淨即有無窮智慧。一個人修行無法生出智慧,就是 被我執障礙住,因此,道修須在清淨本心上下工夫。
(德在心裡而行諸於外的就稱為「德相」)的人,不論是在行儀 、說話或是意念上,都能令他人感受到其修為功夫也。
之成效呢?
內容,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次第,只停留在一般的修身養性上, 因此一旦外境變異,自己的世俗習氣就爆發出來,令人傻眼也。
、意)等面對六塵境時,能無住而生心,也就是僅止覺知而無妄 想相隨。而心著妄者,不但隨外境變化,心隨起伏,無法淨心, 更會增加造有漏業,輪迴無期也。
較清淨本心之層次否?
觀照世間實相,才能去除我執,而要能覺察、觀照世間實相前, 必須先靜心修習禪定功夫,故有了『靜心』的基礎,方能更上層 樓清淨本心也。
格格不入者言之。
斷深下工夫乎? 徹底認識假我、無我。
益否?
蔽,然而貪、瞋、癡不是外來的,而是自生的。例如有人厭惡榴 槤的味道,但有人卻視榴槤為人間美味,榴槤本身沒有好惡, 而是因人而生出對榴槤有好惡心。故若識透了本心,修道、學法 自然一日千里也。
因為一般人若是心如所願時,就會生起貪,不如所願時,就會 生起嗔,故而煩惱牽纏不已也。
,因此沒有煩惱與無明存在的空間,對一位實修者而言,乃是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
無為的究竟涅槃』乎?
從此不受『物我』役使之境界,也是斷盡一切執著者,方能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