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叩稟「修旨清淨本心」之有關常識供參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開示:


林生問:請詮釋『清淨本心』之真諦與要義?


帝君答:本心的反意詞即是意識心;而清淨本心的反意詞即是迷

失本心,故清淨本心就是修持至無貪心、無嗔心、無煩惱心、

無忌妒心、無人、無我……的境界,一個人若能念住清淨本心,

即能得到自在也。


林生問:論道修,可謂『全在清淨本心下工夫』乎?


帝君答:然也。「禪心江上月,何處覓幽元」,一念清淨即有一

分智慧;念念清淨即有無窮智慧。一個人修行無法生出智慧,就是

被我執障礙住,因此,道修須在清淨本心上下工夫。


林生問:由見人之表象或言行舉止等,則可端倪其淨靈之修為否?


帝君答:當然。身、口、意行為本是息息相關,例如一位有德相

(德在心裡而行諸於外的就稱為「德相」)的人,不論是在行儀

、說話或是意念上,都能令他人感受到其修為功夫也。


林生問:有者修行已數年、數十年不等,然曷以始終難達有所淨靈

之成效呢?


帝君答:停留在嘴上修之關。現今絕大多數的修行者,不懂修行的

內容,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次第,只停留在一般的修身養性上,

因此一旦外境變異,自己的世俗習氣就爆發出來,令人傻眼也。


林生問:但凡心著妄、或總易諸妄叢生者,也就頗難淨心乎?


帝君答:此乃必然的道理,明心者對六根(眼、耳、鼻、舌、身

、意)等面對六塵境時,能無住而生心,也就是僅止覺知而無妄

想相隨。而心著妄者,不但隨外境變化,心隨起伏,無法淨心,

更會增加造有漏業,輪迴無期也。


林生問:有者『我識、我執』較重,是否亦較難淨心乎?


帝君答:然也。


林生問:或易患『妄想、分別、執著』者,皆較難淨心否?


帝君答:當然,理理相通也。


林生問:凡無法真正『靜心』者,即使畢一生修行,鞏亦達不到

較清淨本心之層次否?


帝君答:此乃修行上必須完成的基礎,因為一個人要能覺察、

觀照世間實相,才能去除我執,而要能覺察、觀照世間實相前,

必須先靜心修習禪定功夫,故有了『靜心』的基礎,方能更上層

樓清淨本心也。


林生問:又以心呈何怪異偏邪行徑者,也就根本無從談淨心乎?


帝君答:此指與一般持守戒律,正見修行之法門,顯得異樣而

格格不入者言之。


林生問:我們既要修學清淨本心,就必須先從『澈悟本心』去不

斷深下工夫乎?

帝君答:然也。所謂澈悟,並不是向外悟到了什麼大道理,而是

徹底認識假我、無我。


林生問:若『不識透自本心、見自本性』,此對修道、學法有

益否?


帝君答:世人因為受到貪、瞋、癡諸毒的侵擾,而讓本性受到蒙

蔽,然而貪、瞋、癡不是外來的,而是自生的。例如有人厭惡榴

槤的味道,但有人卻視榴槤為人間美味,榴槤本身沒有好惡,

而是因人而生出對榴槤有好惡心。故若識透了本心,修道、學法

自然一日千里也。


林生問:『當假我愈努力,真我就愈陷愈深』乎?


帝君答:執假我愈重,當然就離真我愈遠。


林生問:心有邪念,『煩惱』即來乎?


帝君答:心有邪念,若付諸行動,就會造罪造業,引生煩惱。

因為一般人若是心如所願時,就會生起貪,不如所願時,就會

生起嗔,故而煩惱牽纏不已也。


林生問:心存正念正知,即能斷除一切『煩惱與無明』乎?


帝君答:心存正念、正知時,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當下

,因此沒有煩惱與無明存在的空間,對一位實修者而言,乃是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


林生問:然若能堪破『正念、邪念』而不執,才能進入『清淨

無為的究竟涅槃』乎?


帝君答:然也。涅槃乃是徹底斷盡『貪、嗔、癡』三毒,人心

從此不受『物我』役使之境界,也是斷盡一切執著者,方能達

到的層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