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叩稟「緣起性空」之有關常識供參
條件發生了變化,事物也就產生變化;如果因緣條件消失了 ,事物也就不存在(消滅)了。以美妙的琴聲為例,它是由 琴的柄、槽、弦,以及善巧的演奏師等,許多因緣條件的結合
人說:「我不要琴,不要演奏師,我只要美妙的琴聲」由此 即知世人之愚痴也。
實知見的觀察,就可以知道情緒是因緣生、因緣滅的產物,當 攀緣心強時,情緒的苦即生,攀緣心消失時,情緒的苦即滅, 如此深入地觀察情緒,才有辦法打破「我」、「我所」。
每個緣起,有可能衍生出下一個因緣,尤其是有意志、有決意的 言行,必定會種下業因,就像石頭掉入水中生起水紋般,一波接 一波,而影響深遠。故經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 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即是此理。
智慧資糧,惡緣障礙較少,修行也較易有成,例如經中「修福 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的典故,就是 最佳的詮釋。
因果不昧乎?
如是果,作什麼因得什麼果,纖毫不差。譬如主宰欲強的人, 如果不知覺察,就容易在言行上與人起衝突,時間一久,積習成性 ,常常不自覺地發脾氣,想改都改不掉,也成為別人眼中的火爆 浪子,最後必然受到親朋疏離的因果報應。故每個緣起的微細處
後報業。所謂『現報業』-就是今生造業,今生便受報應。
而出現也。
行為本身無意,沒有一個貪嗔癡的念頭在推動的話,行為本身就 是中性的,不會造成輪迴;一個行為或思想、理念,如果有明顯 的貪嗔癡參雜其中,就會造成輪迴。例如佛陀、阿羅漢雖然也 有活動與作為,卻不造業。因為他們沒有虛妄我執,沒有煩惱不淨。
活裡也會出現,例如一位出家人雖然只擁有三、四件東西,對於個 人的衣或缽亦可能非常在意。故時時覺察此心之『起心動念』,未 來才能從中解脫出來。
大忌諱乎?
想要緊抓與黏著的人,不論是妄念生起之初,或是在追求執取過程 中,與最後取得之時,均會受到傷害,會領受到痛苦。
惟法而達到解脫的境界,故《象跡喻經》云:『若見緣起,便見法 ;若見法,便見緣起。』《稻稈經》云:「若見因緣,彼即見法; 若見於法,即能見佛。」由此可知「緣起」、「諸法因緣生」是佛 教的根本思想,也必須從這些真諦中,證得佛果。
乎?
香味觸法布施。」又如《雜阿含經》云:「觀色如聚沫,受如水 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悟緣起之理,即 能了悟世間萬象,就像是剝一棵粗大的香蕉樹或芭蕉樹幹,任憑怎 麼剝,也找不到有一個實心一樣,而能不再為了虛無的慾望黏著 其中也。
性。無自性故空,空故諸見滅。」又云:「一切法乃因緣和合故不 自在,不自在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我。」即是此理。
、以明白『緣起性空』的真理乎?
破我、我所見、我慢、繫著這些東西?佛陀說:「你將這個感受,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將它觀察清楚,觀察它生起的因、它執 著的因緣、它的變異,它為什麼會滅,觀這感受的生、住、異、滅 的過程及其因緣,就能破我、我所見。」而色、受、想、行、識等 五蘊之觀察皆同,此即照見五蘊皆空之義理也。
從觀察、體會五蘊中,發現原來一切都是無常、無我的,再從無常 、無我的體會與實踐中,逐漸地減少貪愛與瞋恚,到徹底地止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