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稟生-林哲三
者,也就頗易引生一切「煩惱與痛苦」乎?
激,因此順心時就起貪,逆心時就起嗔,惡性循環,引生無盡的煩惱與 痛苦,故若要想清淨自在,就要制得住攀緣、放逸之心。
,了了見聞,過而不留,與我無污染、無影響」乎?
隨波逐流,此即是身與心不能合一,理與事配不起來之關,一個人若 要擺脫這些煩惱,除了「理」要有正知正見外,還要「事」的配合, 所謂「事」就是修「定」,任何宗派的修法都離不開定,修證也不離 禪定,一個人只要修證功夫到家,自然無染、無憂、無懼也。
執),由於我執,而生出「主宰」欲,並以自我為中心去主宰「非我」 ,一旦不遂己願,就煩惱叢生,控制不住脾氣,故若能去我執,就可去 除貪、嗔、癡三毒,人心不受物役,也沒有可以發脾氣之人與事也。
自然無惱自若,輕安似浮雲。
的心願、夢想,若是沒有生命,沒有身體,就沒有活動,沒有修行, 一切歸於空寂,故無論多大事,都抵不過一個「死」也。
死。」每個人都會死亡,且無事可依怙,故若能生前識透生命,隨時 做好準備,臨終即可平靜安詳,了無牽掛,而修行可了生脫死,可超 越生死,故有此言也。
、持戒的層次,無法超脫三界,故修行要「戒、定、慧」兼備,因為 若缺乏禪定功夫,則不但容易退轉,也難以生出無上智慧,覺照空性 ,而白修一場,故有此言也。
即是不覺之關也。
覺,即是彼岸」乎?
所以這個鏡子,不能看、也不能照物,但若將其擦拭乾淨,則一毫一 髮都能照得清清楚楚,就像覺悟的聖人,直超彼岸也。
可謂去不了執念,就無從解開心結乎?
要分你我對錯,或是緊抓與黏著之人,均會受到傷害,產生心結, 就像繩結之上又打了一個繩結,永遠難解。
(色、聲、香、味、觸、法),產生分別心,而有貪、嗔、癡之現象 發生,這心是和環境集合起來而生出的,故若能「明心」,自然不對 境生出凡心,而能截斷生死之流,殊勝之最也。
邁入成聖成佛之淨境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