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叩稟「修所在乎於這一念心」之有關常識供參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 開示:


林生問:念與心修有何切要之影響力乎?


帝君答:外境會影響念頭,念頭會牽動心境,故念與心修

可說是有互成因果關係之影響也。


林生問:念繫乎心,可謂修行最所需注意與所在乎者乃這

一念心否?


帝君答:《菜根譚》言:「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雁過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若以雁群代表「外境」,

雁群在潭面上出現的身影代表「念」,潭代表「心」,

當這群雁子飛越寒潭上方時,雁子的身影倒映在潭面上,

「念」就剎那、剎那產生,而雁群飛走了,寒潭上就沒有

雁子的影子,對修行有一定功夫之人而言,此時就只剩清

澈的潭面,但對一個修行功夫不足之人而言,雁群雖已飛走


,但一顆心卻如陀螺般仍轉個不停,甚至事過境遷一段時

間了,心念仍還可能再轉,故心念影響修行甚鉅,此亦是修

行重點之一也。


林生問:心之幻起幻滅,住此幻滅者為「纏縛」乎?


帝君答:然也。心住幻滅,則心與妄念相應,造成「妄念

遷流」,必受「纏縛」也。


林生問:心不起幻滅生死而無住者為「解脫」乎?


帝君答:心不住幻滅,則心不與妄念相應,既無念,就達

到「空」、「無我」之境界,自然得到解脫也。


林生問:曷言「一日二六時中,無功便是過」?


帝君答:此乃警醒之語,因為一般人沒有在念佛、持咒、

誦經或行善事之時,總是滿腦子財、色、名、食、睡,

邪念、妄念充斥之故也。


林生問:只要心有感,也就頗易「起心動念」乎?


帝君答:當然,心有感,就會動念頭去相應,而凡夫起心

動念都是為了這個「我」,我的事業、我的財富、我的家

、我的道場……,因此生起分別執著,愈執著就煩惱愈多,

然而「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若起心動念了,要立刻知

曉,而知曉就是「覺」,「覺」就不迷,就是修行也。


林生問:曷以「心念一動,生死起焉」?


帝君答:因為心念一動,就如撒種、種因,未來緣熟時,

果就會隨之出現,故也。


林生問:心清淨者心慈,則以慈眼所見,就只會看到人們

好的一面乎?


帝君答:心清淨者觀一切眾生只有平等,只有慈悲,就如

父母慈愛子女一般,是至善,無條件,平等,故以慈眼所

見皆是善人、美事也。


林生問:「心無明」,眼睛就會看到壞處,盡看別人的缺失

與過錯的一面乎?


帝君答:心無明就會著相,著相者就有分別、執著,自然會

喜挑別人過錯毛病也。


林生問:契入「心性」者,用性眼看人人,沒人我是非、善

惡對待的平等心乎?

帝君答:然也,眾生之見,皆是妄見,如「我認為…」、「

我的見解是…」、「這是我的看法…」,然而佛沒有「我的

見解、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佛以性眼看人,以自然法則

回應問題,沒有人我是非、善惡對待,如如不動,即是最佳

典範也。


林生問:曷言「見人不是,諸惡之門」?


帝君答:因見人不是者,易引發『身、口、意』三惡業之來

,六祖壇經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其實世間沒

有過,過是從自己的分別、執著裡來的,例如路邊一坨狗大

便,眾人經過多會視而不見,但若這一坨狗大便是出現在你

家大門口,則一般人就會口出惡言,或產生傷害狗的惡念,

甚至身行惡行,故也。


林生問:又怎說「見己不是,乃諸善之門」呢?


帝君答:君子見己不是,則反躬而自省,既提升自己的心性

,又不與人交惡,因此人我和諧,身心安住,故言諸善之門

也。


林生問:聖賢千言萬語,無非欲人自求其過,能自求其過則

時時反求諸己,焉有閒工夫責人乎?


帝君答:然也。凡夫在一起好說三道四,說人長短,給人帶

來的只有對立與瞋恨,然而古聖先哲有哪一位是說人過、

講是非而成聖、成佛的呢?故鑑古觀今即可明白此真理也。


林生問:人能恆持一念善心而力行不輟,自可藉存養而充塞

此心正氣、善氣於一身乎?


帝君答:然也。因為念善者,其周身磁場會慢慢調整,氣場

也會充盈正氣。


林生問:道義佛法經典不是聽在表面、或口誦無心,而是

要契入心性,才能把內在慈悲與智慧激發出來,而務於修行

中不斷修改過錯、滌盡一切塵染,方可逐漸清淨心靈乎?


帝君答:當然,「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若只知在

「口」上修,則不論是遇順境或逆境,都會被外境所轉,

故修行貴在行持,心靈才會得到真正的清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