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叩稟「修所在乎於這一念心」之有關常識供參
可說是有互成因果關係之影響也。
一念心否?
雁過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若以雁群代表「外境」, 雁群在潭面上出現的身影代表「念」,潭代表「心」, 當這群雁子飛越寒潭上方時,雁子的身影倒映在潭面上, 「念」就剎那、剎那產生,而雁群飛走了,寒潭上就沒有 雁子的影子,對修行有一定功夫之人而言,此時就只剩清 澈的潭面,但對一個修行功夫不足之人而言,雁群雖已飛走
間了,心念仍還可能再轉,故心念影響修行甚鉅,此亦是修 行重點之一也。
遷流」,必受「纏縛」也。
到「空」、「無我」之境界,自然得到解脫也。
誦經或行善事之時,總是滿腦子財、色、名、食、睡, 邪念、妄念充斥之故也。
動念都是為了這個「我」,我的事業、我的財富、我的家 、我的道場……,因此生起分別執著,愈執著就煩惱愈多, 然而「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若起心動念了,要立刻知 曉,而知曉就是「覺」,「覺」就不迷,就是修行也。
果就會隨之出現,故也。
好的一面乎?
父母慈愛子女一般,是至善,無條件,平等,故以慈眼所 見皆是善人、美事也。
與過錯的一面乎?
喜挑別人過錯毛病也。
惡對待的平等心乎? 我的見解是…」、「這是我的看法…」,然而佛沒有「我的 見解、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佛以性眼看人,以自然法則 回應問題,沒有人我是非、善惡對待,如如不動,即是最佳 典範也。
,六祖壇經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其實世間沒 有過,過是從自己的分別、執著裡來的,例如路邊一坨狗大 便,眾人經過多會視而不見,但若這一坨狗大便是出現在你 家大門口,則一般人就會口出惡言,或產生傷害狗的惡念, 甚至身行惡行,故也。
,又不與人交惡,因此人我和諧,身心安住,故言諸善之門 也。
時時反求諸己,焉有閒工夫責人乎?
來的只有對立與瞋恨,然而古聖先哲有哪一位是說人過、 講是非而成聖、成佛的呢?故鑑古觀今即可明白此真理也。
此心正氣、善氣於一身乎?
也會充盈正氣。
要契入心性,才能把內在慈悲與智慧激發出來,而務於修行 中不斷修改過錯、滌盡一切塵染,方可逐漸清淨心靈乎?
「口」上修,則不論是遇順境或逆境,都會被外境所轉, 故修行貴在行持,心靈才會得到真正的清淨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