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叩稟「心著我識道難修」之有關常識供參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 開示:


林生問:心即識,凡患「心識著我」者,鞏難恆持善心與

正心不變乎?


帝君答:心識著我者,難存正心,因為其心必隨境緣變化

,而不能自主地狂舞春風,即使有一點善心,也是須臾即逝

,或忽善忽惡,或忽好忽壞也。


林生問:曷言「心有我,即是執」?


帝君答:因為心有「我」,就會為這個「我」的色、聲、

香、味、觸,專營追求,並執於其中而不自知也。


林生問:有我易著「私」乎?


帝君答:然也,有我則必有偏私、私念、貪婪故也。


林生問:有我易著「欲」乎?


帝君答:此乃必然之理,因為「我」就是「欲」的化身,

故著「我」者,必然著「欲」也。


林生問:大凡易著私、著欲、著相者多矣!此唯有在去

「我識」上深下工夫以剷除乎?


帝君答:人類靠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認知情境,卻

認假為真,而形成貪、瞋、癡三毒,產生種種煩惱,故若

能去除「我識」,就不會有分別心,得諸法空相,無私

、無執也。


林生問:心著我識者,五蘊(色、受、想、行、識)難空

乎?既著我身不覺者,恐亦難有精進可言乎?


帝君答:然也。心著我識者,不知五蘊是「無常」、「苦」

、「空」、「非我」的本質,因此必定執著於五蘊而引起煩

惱,例如一個細緻精巧的花瓶若打破了,「覺者」會將之清

理乾淨,從容善後;但「愚者」則會心痛懊惱、戀戀不捨,

一顆心鎮日被花瓶所役使,難以釋懷也。


林生問:凡患「我識、我見、我所」較重者,此對修行有

何諸多障礙?


帝君答:「我識、我見、我所」重者,就不知、不明、不斷

、不離欲貪,因此不能斷苦、不能超越生、老、病、死之恐

怖,最終無法得解脫也。


林生問:曷言「修道、參鸞最忌利名爭」?


帝君答:貪名之人,對於他人對自己的褒貶,時時在意執著,

受批評時則起「嗔心」,受肯定時則起「慢心」;而逐利之

人,受外財迷惑,得到時欲想更多,得不到時則口出「妄語」

,而修行就是要「離欲」、「滅貪」。故若在道場中仍然


爭名奪利,談何修行之來呢?


林生問:修若任「我識」滋長、熾盛而爭名爭權利者,皆頗

易造下諸多敗道之行舉乎?


帝君答:然也。修行本乃是求身心清淨,對五蘊(色、受、

想、行、識)不欲想、不染著、不戀住。若一個人「我識」

熾盛,必然隨順無明,事事以自我為中心,而犯殺、盜、

淫、妄等戒,反而形成業力與輪迴,造成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也。


林生問:通常以起何「我識」,就可輕易頻頻敗人道心?


帝君答:貪愛。


林生問:但凡心識一起差別、爭執、痛苦、煩惱……,

則魔就乘虛而入乎?


帝君答:然也。但此魔非外魔,乃是心魔也(自心之魔)。


林生問:又「我識」達何熾盛,就頗易頻頻讓己魂魄受諸

惡魔侵入、吞噬?

 
帝君答:渴愛。


林生問:人不免著我而心存私欲,然若始終受「我識」根植

在心而去不了,也就難以根絕私欲、更清淨不了本心乎?


帝君答:當然。存有私欲之心,其心即會如滑溜的泥鰍般,

時而露出水面,時而鑽入爛泥底部,根本就難以抓住,若

以打坐為例,本來是要練習專注在打坐的方法上、放下其它

一切,然而腦海中卻一直念頭轉來轉去,停不下來,此即

是因為染著於識,而無法放下,自然難以清淨本心。


林生問:「欲」之由來,主受身心關係影響,此當如何注意

感官(六根)以免受外感而入魔?


帝君答:明白緣起性「空」之真理,時時觀察身、受、心、

法,收攝身心,就可減少欲望之產生,減少受外境之左右也。


林生問:修唯藉悟以入覺,藉覺以斬斷充滿私慾之「我識

」於死地,堪期清淨己性靈乎?


帝君答:然也。「我識」就像繩子上打的結一般,一個一個

綁住了自己,要一個一個的解開,才能超越生死,才能清淨

己性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