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 開示: 林生問:曷言修之大患,在有「我身」? 帝君答:修行之目的在「放下」、在「捨」,而修行者若有「我身」 ,就會「有己」、「有自我」、「有私我」、「有我的」,因此會 四處攀緣,放不下名利,捨不得財富,此正好與修行背道而馳,故 言修之大患,在有「我身」也。 林生問:有「我」易著私、有「身」易著諸欲乎? 帝君答:當然。世人不知世間一切緣起性空,而將山河大地與身體誤 認為真實實有的,故為滿足身體之欲求,必定會「著私、著諸欲」也。 不過「有身」雖為大患,但反過來說,也因有我身才能上修佛道, 下化眾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端看一個人如何運用「此身」也。 林生問:但凡心著私欲者,即會受日積月累之私欲心所緊緊束縛住 而掙不脫、且不知自覺乎? 帝君答:然也。私欲即是習氣,經久不改就會成為沒有覺性的「慣 性」,而習慣成自然,就像打妄語,雖無惡心卻仍習慣「兩舌、綺語 、惡語、妄言」脫口而出也。 林生問:凡修之阻滯不前、或難有淨靈之成效者,主礙在受「我身」 影響之關乎? 帝君答:「我身」只是表象,修之無成的根本乃是礙在「貪欲」也。 林生問:修旨去欲以淨靈,何以有者「不空反執」?以致造成「不 清淨、反更污濁」之現象? 帝君答:因為現今許多自詡為修道之人,並沒有真正從遠離五欲, 斷貪、嗔、癡,淨化身心上面著手,反而認為「我是修行人」,所以 仙佛菩薩「應該」要保佑我,「應該」要滿足我的需求或欲望,因此 造成愈修愈執之現象也。 林生問:現今修學者皆能勤誦經典、或持咒、或念佛禮佛、或廣閱經 典善書等以向修,然若一顆心卻總著「我」,自然會時時念念為自己 著想。既著我,鞏越修越有我、越有心而增生「我識、我見、我執、 我慢」而不歇、而令煩惱叢生乎? 帝君答:然也。一顆朝東而長的樹木,傾倒時也必定會朝東而倒,故 不論樹上枝葉長得多麼茂盛,或樹上裝飾得多麼莊嚴,只要其生長方 向不變,就不會改變結果,因此修行人去不了「我」,則注定是憂悲 惱苦之人生。 林生問:待「我識、我見、我執、我慢」較重時,就頗易執著「人我 是非、善惡對錯」而起分別、爭端乎? 帝君答:當然,一個人若存在有「我」的概念,則必然生起與之相應 的、屬於這個我的「我所」,因此這個人有了「我的」看法,「我的」 價值觀,「我的」事業,「我的」財產,「我的」這個,「我的」那 個等等,然後人我是非、善惡對錯之心就隨之生起也。 林生問:在生活、修行或處事待人只要心存「私利」,則其起心動念 或開口動舌皆頗易「造業造過」乎? 帝君答:此乃必然之理,一個人只有私利,就無羞愧心,無羞愧心 者,任何「言語、惡行」都做得出來。 林生問:大凡修學者若著上一個「我」字,非但修之無益,鞏越修 越令「我識」加重而陷入「我執」不堪乎? 帝君答:當然。黏著「我」乃是痛苦的根源;相反地,如果完全放 棄對「我」的黏著,就不會有痛苦、煩惱也。 林生問:心起「偏、邪、妄念」時,當如何即予制止、消滅之? 帝君答:一個人的剎那念頭甚多,故平日就要訓練自己時時觀心, 觀察念從何處來?念欲往何處去?一個人若缺乏精進訓練,見境必 然會動心,而隨順習氣起偏、邪、妄想,難以控制也。 林生問:或心起淫念、色心熾盛,當如何潑熄慾火,不使心靈任慾 魔吞噬? 帝君答:可以「觀身不淨」法治之。 林生問:如何煉就不使心「存物」? 帝君答:去「我」、去「私」、放下,則物不入心也。 林生問:無事不宜任心隨意起動心念,堪能止念,故如何煉就不起 「妄想」? 帝君答:可以「靜」止念之。 林生問:我們如果煉就不到「無心、無我」之地步,也就很難制伏 「三毒、五蘊、六賊、七情六欲」乎? 帝君答:不錯,只要心有「我」,就有執,鍊就「無心、無我」, 始能超然於物外而破我執,貪嗔痴習氣才能剷除。否則隨順習氣, 然後今生懺悔前世業,來生懺悔今世業,依舊是會輪迴不已。 林生問:要去除一切私欲以清淨心靈,唯有先悟徹「我身」與了 悟「空性」去深下功夫,否則達不到淨靈之功效乎? 帝君答:當然。深觀「苦、空、無常、無我、緣起」,就是見法 ,如此方能清淨心靈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