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叩稟「解行三覺,堪登佛乘 」之有關常識供參
二、大菩提道,又稱大乘,而菩薩具自覺、覺他之二,以大悲利他 之故,捨身於娑婆界,故覺他者為大乘、菩薩乘也。
身如來)言:「彼佛世尊為說何法?」佛言:「釋迦牟尼佛說三乘 法。」復白佛言:「云何名三乘?」佛言:「三乘者所謂:聲聞乘、 辟支佛乘、佛乘。」故稱圓滿者為佛乘亦通也。
乘,佛乘歸為大乘之說。
障之間,自己已經無法解脫,又如何教人解脫呢?
無量無邊諸不善法,而釋迦牟尼佛以出家正法發菩提心,饒益一切眾 生而作照明,說法四十九年,即是典範也。
誓不成佛;「地藏菩薩所發大願」-更艱鉅難度,即地獄不空,誓不 成佛。曷以二位菩薩都要發無比大願力?
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等覺故也。
「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得佛知見」,更要人 篤實履踐此五種修法。世尊之心願可謂深且廣乎?
默之意,「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眾生,「寂默」者,不著相。能 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無智,二乘有智無悲,菩 薩雖具悲智,而未能究竟,唯佛一人,悲智雙運,究竟圓滿。故佛陀 以本誓願,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成佛,開顯佛教,度化眾生 心願難以計量也。
」此三覺,以期不斷藉覺行以登圓滿之佛乘乎?
量無邊的眾生,即是圓滿境界也。
修涵:一、要去掉分別心。二、要事事隨緣。三、隨時查己之過。 四、默默而行。五、以無功德為功德。六、以無修為修。七、對於 惡人予以默擯。八、不矜功、不諉過。九、發菩提心。十、饒益眾生
。若能做到此十點,亦必能做到覺行圓滿之能耐乎?
功德為功德,以無修為修,即是要人去掉「我執」、「法執」,若能 如是的覺悟,則色、受、想、行、識之五蘊,皆如虛空之浮雲而空去 空來毫無實在,不再貪愛不捨,方是真功德真修行也。
一切冷處理:不理他、不管他、不回應他,自然就達到排斥的效果。 因為末法時期,有許多穿出家衣服者,不持戒、沒修行,有此等比丘, 就不要理他、隨他去,因為他所造之因果,要自行負責,自受苦報, 故釋迦牟尼佛說:「我涅槃後,惡性比丘,應默擯置之。」
菩薩淨域乎?
,他就具有修道解脫的經驗和智慧,其又能依法教導世人解脫煩惱
,自可踏入殊勝之聖佛菩薩淨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