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叩稟「解行三覺,堪登佛乘 」之有關常識供參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 開示:


林生問:「覺他者,謂大乘」乎?


帝君答:後人將佛法區分為二主要道:一、解脫道,又稱小乘,

二、大菩提道,又稱大乘,而菩薩具自覺、覺他之二,以大悲利他

之故,捨身於娑婆界,故覺他者為大乘、菩薩乘也。


林生問:能「覺行者,謂大乘」乎?


帝君答:當然。


林生問:又「圓滿者謂之佛乘乎」?


帝君答:《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中二菩薩白佛(華光開敷遍

身如來)言:「彼佛世尊為說何法?」佛言:「釋迦牟尼佛說三乘

法。」復白佛言:「云何名三乘?」佛言:「三乘者所謂:聲聞乘、

辟支佛乘、佛乘。」故稱圓滿者為佛乘亦通也。


備註:佛教祖師的《論》中,有將聲聞乘歸為小乘,辟支佛乘歸為中

乘,佛乘歸為大乘之說。


林生問:論「覺行圓滿」,覺行者,得先做到自覺、而再覺他乎?


帝君答:當然,一個人沒有自覺,就是處在憂、悲、惱、苦,虛妄迷

障之間,自己已經無法解脫,又如何教人解脫呢?


林生問:圓滿者,乃不但己登佛乘,更得須使眾生全登佛乘乎?


帝君答:然也。娑婆世界眾生煩惱厚重,多行貪欲、瞋恚、愚癡,

無量無邊諸不善法,而釋迦牟尼佛以出家正法發菩提心,饒益一切眾

生而作照明,說法四十九年,即是典範也。


林生問:經云「觀音菩薩發十二大願」-如娑婆眾生不能完全得度,

誓不成佛;「地藏菩薩所發大願」-更艱鉅難度,即地獄不空,誓不

成佛。曷以二位菩薩都要發無比大願力?


帝君答:二位菩薩皆是以大悲心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

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等覺故也。


林生問:釋迦世尊倒駕慈航,來此娑婆說法華經,務使一切有情得以

「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得佛知見」,更要人

篤實履踐此五種修法。世尊之心願可謂深且廣乎?


帝君答:然也。由世尊名號即可知之,梵語「釋迦牟尼」乃是能仁寂

默之意,「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眾生,「寂默」者,不著相。能

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無智,二乘有智無悲,菩

薩雖具悲智,而未能究竟,唯佛一人,悲智雙運,究竟圓滿。故佛陀

以本誓願,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成佛,開顯佛教,度化眾生

心願難以計量也。


林生問:前述二菩薩與世尊佛所行之大願,皆屬「覺行圓滿」者乎?


帝君答:然也。


林生問:大凡深修且精進不懈者,都能履踐「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此三覺,以期不斷藉覺行以登圓滿之佛乘乎?


帝君答:此為真修者的極致理想也。


林生問:如何評定每位大行者之「覺行圓滿」?


帝君答:如釋迦牟尼能自覺行和覺他行並行,行到澈底究竟,度化無

量無邊的眾生,即是圓滿境界也。


林生問:經云,若要做覺行圓滿者,本身得先要自我煉就如下十大

修涵:一、要去掉分別心。二、要事事隨緣。三、隨時查己之過。

四、默默而行。五、以無功德為功德。六、以無修為修。七、對於

惡人予以默擯。八、不矜功、不諉過。九、發菩提心。十、饒益眾生

。若能做到此十點,亦必能做到覺行圓滿之能耐乎?

帝君答:當然。


林生問:曷言以無功德為功德?以無修為修?


帝君答:因為凡夫修十善,雖可得升天享福,但福盡仍墮,故以無

功德為功德,以無修為修,即是要人去掉「我執」、「法執」,若能

如是的覺悟,則色、受、想、行、識之五蘊,皆如虛空之浮雲而空去

空來毫無實在,不再貪愛不捨,方是真功德真修行也。


林生問:「默擯」作何解?


帝君答:默是「沉默」,不說也;擯是「排斥」,隔離也。默擯就是

一切冷處理:不理他、不管他、不回應他,自然就達到排斥的效果。

因為末法時期,有許多穿出家衣服者,不持戒、沒修行,有此等比丘,

就不要理他、隨他去,因為他所造之因果,要自行負責,自受苦報,

故釋迦牟尼佛說:「我涅槃後,惡性比丘,應默擯置之。」


林生問:修能體解「三覺」而力行不輟,必可一步步踏入殊勝之聖佛

菩薩淨域乎?


帝君答:然也。一個人遠離五欲,遠離我執,斷貪愛,身心自在安寧

,他就具有修道解脫的經驗和智慧,其又能依法教導世人解脫煩惱

,自可踏入殊勝之聖佛菩薩淨域也。

《卷三》釋疑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