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叩稟「解行三覺,堪登佛乘 」之有關常識供參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 開示:


林生問:「三覺」者何?


帝君答: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林生問:何謂「自覺」?


帝君答:自覺,謂經由自己所修學的工夫,而證悟本自覺性,進而

斷除貪、瞋、癡等煩惱是也。若以當初佛陀所覺所知,即是覺知緣起

,覺知因果,覺知平等為「自覺」之代表也。


林生問:曷言「自覺者尚屬小乘」?


帝君答:一般而言,阿羅漢具「自覺」之一,菩薩具「自覺、覺他」

之二,佛具「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三覺,故有自覺者尚屬小

乘之說。


林生問:眾生活在五行俱備之地球,由而演化出萬象欣欣向榮,生生

不息,何其美哉!然如今何以卻落得「五濁惡世」之罵名?


帝君答:昔時舍利弗問佛陀:「諸佛國土皆清淨無比,為何佛陀所教

化之娑婆世界如此污濁?」釋迦牟尼佛即展現神通,霎時日月四洲

、金河茂樹、繁花秀草,齊現眼前。佛陀言道:「此方是我之淨土,

你所看到濁穢不堪的國度,乃是眾生業力所現。」故可知此皆是娑婆

眾生自作自受也。


林生問:現今世人既活在五濁惡世之中,得如何才能避開而不受一

切習氣之薰染?


帝君答:惟「修行」一途耳。


林生問:人之招惹濁世諸煩惱、以及一切苦厄之來,主受心著「貪

欲」之關否?

帝君答:人受煩惱、苦厄之來,乃是來自對「自我」的執著(我執)

,由於這種我執,而產生貪愛、嗔恨、愚癡三毒,進而產生種種的

煩惱,故「貪欲」乃是副產品,根源在於執「我」也。


林生問:佛法雖然是無邊,然對無緣之人、或惡人亦莫可奈何乎?


帝君答:《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

執著而不能證得。」故眾生悉有佛性,而無緣之人或惡人暫時為煩惱

執著所覆蔽,若業力消減,因緣成熟之際,善根就會顯露而得度,

因此《佛遺教經》云:「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

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


林生問:人們似乎頗易患「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只知親己親,不知

親人之親;只知愛己身,而不知愛人之身」等,此皆屬受習染之關否?


帝君答: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即是「私」,私即是自我,執我之關,

此與夙世根性及今生習染皆有關也。


林生問:有者既讀聖賢書、或已知所向道向修,然何以自私自利之習

性依然如故?


帝君答:夙世根性尚存之關。


林生問:修學者得如何專注心神,才有可能昇華到「自覺」階段?


帝君答:「覺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故只要能循於修養工夫,

從觀察自己的身、受、心、法下手,證驗「覺知緣起,覺知因果,

覺知平等之佛性」,就是達到自覺的功夫了。


林生問:何謂「覺他」?


帝君答:將自己修證的經驗,進一步度諸眾生,使他們都能循著自

覺正法的路線,離苦得樂,利益他人,即「覺他」義。


林生問:覺他者須做到「物我兩忘,完全為人而後己」之心境乎?


帝君答:然也。覺他者悲天憫人,化導萬機,饒益有情,儒家的「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即是此種精神之展現。


林生問:覺他者須展開心懷,抱以彼之得度,勝於己之得度;以彼之

往生,勝求己之往生。此即先求人成,而後再求己成之大願力乎?


帝君答:覺他者的極致展現即是如此。


林生問:何謂「覺行圓滿」?

 
帝君答:覺行圓滿,即自覺圓滿、覺他圓滿、覺行圓滿,亦稱為「

三覺圓滿」。釋迦牟尼佛就是「自覺行和覺他行並行,行到徹底究竟

,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即三覺圓滿之境界,故稱之為「覺滿」。


林生問:欲登覺行圓滿之佛乘果位實難,然修要有不懼艱難之無畏精

神,故祈請開示如何做到「覺行圓滿」之佛乘?


帝君答:眾生皆本具佛性,然迷即眾生,覺即菩提,故若能發廣大無

比的「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

志求佛道以自覺自利,復能以四無量心覺他利他,即能達「覺行圓

滿」之境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