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叩稟「受持五戒堪解脫」之有關常識供參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 開示:


林生問:佛門為在家弟子受三皈依後,為何即授予須遵守

『五戒』而修,且不得破戒乎?


帝君答:佛門儀軌授三皈依時可同時受一戒、二戒、三戒、

四戒或五戒,或單獨只受三皈依。受五戒後,即應當力守

,如因時空障礙無法受持時,則可以向任何一位法師說明

你要捨戒,未來機緣成熟仍可再重新受戒也。


林生問:佛門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

飲酒』,以此『五戒』作為修佛之重要築基乎?


帝君答:然也。五戒為佛教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也是一

切戒律之基礎,受持五戒近則為人天之因,遠可成聖道之本

,故五戒為解脫之根本也。


林生問:佛門旨修『慈悲與智慧』,以昇華大愛與圓覺,

何以對初學佛弟子即訂定如此嚴格的『五戒』?


帝君答:世人所造種種罪惡,皆不出殺、盜、淫、妄之範圍

,而五戒乃是慈悲與智慧之延伸,若是世間多一人受持五戒,

即可為人類社會減少一分災禍,人人受持五戒,則世界便可成

為人間淨土,故五戒乃是基礎,一點都不嚴苛也。


林生問:儒道等教門,雖未明定『五戒』,但凡修子向道向

修,即應注重五戒以『克己止欲』好修煉心性乎?


帝君答:在儒門而言,本於仁者則不殺,奉於義者則不盜,

執於禮者則不淫,守於信者則不妄,師於智者則不飲酒,

故儒家仁、義、禮、智、信即同佛家五戒,只是名相不同

而已。至於道門則有三戒、五戒、八戒、九戒、十戒、十二

戒、廿七戒、七十二戒、一百八十戒……等,其戒律不遜於

佛教,不過,這些戒律之目的都是一致的,即是修煉心性也。


林生問:凡遵守五戒者,即是常善行『五善業』乎?反之,

破五戒者,即是常累犯『五惡業』乎?


帝君答:然也。不過守五戒乃是消極行「五善業」,若是

能不殺害一切生命,更能行救人、放生、護生之善;不偷

取他人財物,更能行布施之善;不行邪淫之事,更能勸人

遠離邪淫之惡;不虛言妄語,更能口出蓮花語說法或行讚歎

、讚美之善,則是積極行五善業,其功更大也。


林生問:諸業以『殺』為首惡,故首戒『不殺生』,未知

如何判殺業之輕重?


帝君答:以被殺者靈性高低,而判殺業之輕重。例如天地

間以人之靈性最高,而且「人」是未來佛,故殺人亦可能

殺佛,因此殺人之業最重;又如牛、狗、貓……等靈性亦高

,若殺之,則其惡業較之殺害低靈性之生物為重也,然而修

行者若有慈悲心,應該對任何有生命之生物皆不殺,方是真

修者也。


林生問:有者禮佛拜神、誦經持咒念佛不輟,亦勤讀經典善

書、且或多或少也造些功德,但卻是葷腥不忌,雞鴨魚肉

照吃。為何就是戒不了口腹之慾?


帝君答:各人因緣不同之關,其實吃素並無功德,只是不

 再造新惡業,故若能齋素最佳,若無法齋素,可食三淨肉,

其他則隨其因緣可也。


林生問:我們若能藉修以存養正善不歇、根生愛心、慈

仁愛人、悲憫眾生,自能愛惜物命、敬畏生命乎?


帝君答:當然。心存正善則戾氣潛消,慈滿人寰,自能愛

惜物命、敬畏生命也。

林生問:人們皆易受黃金珠寶錢財所誘惑而動貪求偷盜心

、或想佔為己有,此雖未犯有偷盜之實,但已犯貪求、佔有

、盜心之過失乎?


帝君答:然也。身雖未行,但心念動即已犯過,只是罪

較微也。


林生問:凡看異性、色情書刊、片或心起淫念,此皆頗

影響眼識、耳識、意識、身識而引生犯邪淫習氣,若色心

不弭,塵染不堪乎?


帝君答:色相本無可愛,轉瞬即逝,但世之人色淫積習

,極難根除,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

,經百千劫,只名熱沙。若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

,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迴三塗,必不能出。


林生問:「兩舌、綺語、妄言」,患此開口動舌很簡單,

為何引生之禍害、罪業也最大?


帝君答:因妄語者,對自身而言,法不入心,故也。


林生問:經云:『閒談不論人非』,此句說來容易,似乎

也是很少有人能做得到吧?


帝君答: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若能當下開始修行,漸

去惡習,即能不論人非,口出蓮花語也。


林生問:『不飲酒』,與親朋好友把酒言歡,本是賞心歡

悅事,為何卻也列入五戒之惡?


帝君答:五戒中,殺、盜、淫、妄為根本戒,不飲酒雖

為遮戒,但因飲酒亂性後,根本戒即難以持守,故酒列

五戒之一。


備註:遮戒乃是指為防止世人譏嫌,避免由此引發其他犯

罪而制之戒。


林生問:其實生活即是修,所以我們活一輩子,就等於

畢一生向修,然若連『五戒』都戒不掉,那成道成佛難乎

、亦遠乎?


帝君答:一棟高樓若是基礎不夠穩固,此樓終究有坍塌

之一天,故基礎五戒都做不到,能再轉生為人就不錯了

,談何成佛成道?


林生問:但凡能遵守五戒(五善)者,若要再推及十戒

(十善),那亦同理遵守,故修十善業亦如水到渠成

之自然乎?


帝君答:當然,持戒到了一個境界,就能體會孔子「從心

所欲不踰矩」之真義,屆時不要說十戒,百戒亦能自然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