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離,亦唯知所藉靜者,堪期煉就『此心於寂靜』乎?
日渾渾綽綽,妄想紛飛,提不起道心,故修行首要即是要讓 自心寂靜調順,方能深入法味也。
自然無法靜心,故六祖壇經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即是此理。
『靜心』、契『靜境』,何因?
聲色當中討生活,故許多人雖奢言修行,但多自制力不足, 仍為色塵緣境所迷惑,而放不下聲色享受,放不下功名利祿 ,放不下貪愛情感,有者不但放不下,還想樣樣企求擁有 ,因此終難『靜心』、難契『靜境』。
『靜心』之地步?
之時。而有修之人又多始勤終懈,無有恆心,或雖參禪打 坐有了瑞相,便起我慢,心中漣漪不止,故亦難達到『靜 心』之境地也。
思所想,卻幾乎無時無刻無不念念著在己身心上乎?
,功夫用的少,平日修行總喜在文句上論功夫,或是鸚鵡學 舌般談法,卻沒有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改變習氣,因此除了患 一般凡夫之執著外,更多了『貢高我慢、法執或分別心』, 而蒙蔽了明心見道之覺性。
任一塵染而勘不破,也就甚難以靜下『此心』乎?
恩、愛、名、利』無非是為了色身,無非是為了欲求,有欲 有求則談何靜心之來?
心乎?
起舞,不因念頭而生起自我問答對話,此可於禪坐中訓練得之。
猿猴一般,一刻也不得安靜也。
乎?
,然一般人於禪坐調息時,必然妄想紛飛,念頭迭起,故當 念起時,應以無迎拒心、無好惡心、無是非心、無得失心, 亦即「不思善、不思惡」之方式觀察念頭,則不論是善念 、惡念、不善不惡念,皆會當下遁形無蹤,而得心之靜定, 即調心也。
當一個人能息慮靜緣,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時,就不會到 處攀緣,降伏嗔恚,故攝心為戒,因戒可生定,因定即能 開發智慧、去惑證理,破諸煩惱。
是非我(無我),觀『受、想、行、識』亦是如此,從 它們的『生起、存在、消失』,皆如實觀察、如實了知, 自然心中不會升起煩惱、執著也。
淨心靈而得解脫乎? 必可得到解脫也。林生問:成道證佛非難,但看孰能『靜 定此心』,全在『此心』用功夫乎?
點的去做,就如登山一般,當爬到了應有之高度時,廣闊 的平原就會盡收眼底,霎時你會豁然開朗,看到真理, 認識真理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