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叩稟『去迷惑以醒覺』之有關常識供參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 開示:


林生問:何謂『迷』?


帝君答:迷者惑也,亦即分辨不清之謂也。


林生問:眾生總迷惘於此岸,而似乎始終不知及早醒修乎?


帝君答:因眾生總以眼前所見為憑,以自己所知為識,故而

多空過歲月,不知及早醒修也。


林生問:人在未修道修身前,不免會陷入迷妄、迷執而終將

流轉於迷界乎?


帝君答:當然。世人皆有江山夢,在未修道前,一舉一動,

 無非在世事上用功夫,一行一止,總是在人情上作活計,

待失去人身,方知縱有金穴銀山,買不得性命;縱有孝子

賢孫,分擔不了憂愁,而後悔莫及矣。


林生問:芸芸眾生,但凡易令此心著塵染者,皆屬尚去不了

 迷惑之階段乎?


帝君答:心著塵染者,樂於六根攀緣六塵,進而迷失真心本

性,深陷塵鄉,障礙了成仙成聖之道,故去不了塵染,皆是

迷失客也。


林生問:即使有修、或深修、然曷以大多依然會讓此心浮浮

沉沉而起伏不定呢?

帝君答:非也,若有真修、深修者,必能漸漸不起凡夫染污

心,而成證菩提果。


如若此心仍然浮浮沉沉而起伏不定,若非修法有誤,就是多

流於紙上談兵,說功論德,未能落實於「行深悟證」之毛病也。


林生問:只要此心著一塵念,就有可能引心著迷而起私動慾

之堪虞否?


帝君答:然也。塵念一動,難休難了,故《楞嚴經》有云

:「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人在世間,慾壑難填,念頭時

時纏繞,若能將念頭放下休歇,即是進入菩提之境也。


林生問:無極老母在喚醒天經經典裡一而再、再而三的呼喚

眾迷兒。然曷以我們依然無法做到真正的清醒迷夢而徹底

的覺悟?


帝君答:言者諄諄,聽者藐藐,自然難達其功也。


林生問:我們熟唸天經數拾年不等,然卻依然難以斷絕「

貪愛、瞋心、習氣、癡情」之念頭、且習氣如故,怎辦?


帝君答:道(理)無形無象,唯有靠自己體驗,方能感受

「道」,領悟其中的妙諦,並非光說不煉,不行道就會有

成果。故古人有云:「若還紙上尋真義,遍地都是大羅仙」

,即是點醒世人「要力踐經意之法」,方能成就也。


林生問:我們修道修身已多年了,若依然『迷而不覺』者,

哪唯一之歸宿—終將轉輪於六道、歷劫不休乎?


帝君答:然也。自古學道求仙之輩,代不乏人,但因雜學

不精,平日率意妄語妄為,故迷而不覺,轉輪六道不休也。


林生問:似乎一切道理都易學易懂,然就是沒人能聽進話

而如法去確實做到,所以難臻淨空以入明覺寂靜之心境,

此乃世修者之通病嗎?


帝君答:世之『修真』有成者,俱皆經歷千磨百折之試煉

,而現今之人常自恃聰明,修行喜東折西扣,甚至功德不

言,節操不立,就想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或是迷於凡業

內,而忽略聖業精進,自然心難淨空,道業難成。


林生問:修是自己對治自己、洗滌本心,以至大徹大悟,

故不得不針對『三毒、五蘊、六根』去深下工夫乎?


帝君答:然也。人之三毒(貪瞋痴)無非是從眼、耳、鼻、

舌、身、意等六根門道進進出出,若能經由觀察自己的身、

受、心、法下手,對治四顛倒(備註),而明瞭其『身不淨

、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的本質,即可斷除所有的『貪瞋


癡煩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備註:『四顛倒』即是 一、常顛倒—無常認為有常;

 二、樂顛倒—以苦當作樂; 三、淨顛倒—以不淨為淨;

四、我顛倒—無我認為有我。


林生問:修得不斷昇華『慈悲與智慧』之力量,始恪盡絕

『貪、瞋、癡』乎?


帝君答:然也。當憐憫轉為慈悲,世情轉為智慧,「自我」

意識就會淡薄,貪、瞋、癡亦會隨之淡薄也。


林生問:得如何學習觀世音菩薩『照見色受想行識皆空』

之心境?


帝君答:色屬「身」,受、想、行、識屬「心」,故照見

五蘊皆空,即是『觀照身、心是空、無常、無我』。所謂

『無常』,即是指一切有條件的事物皆是會變化的;所謂

『無我』,即是指一切現象皆是因緣聚合而成的。既為無常

、無我,即是皆空,故世人若能用心觀,用心覺察,一樣可

以達到仙佛菩薩之心境也。


林生問:經云:如欲得其正,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

;同理,可以禮控制『眼耳鼻舌身意』以正此心於靜定、

於不動如金剛乎?


帝君答:若無法了悟「空」性,則「禮」只能暫時控制

『眼耳鼻舌身意』之蠢動,如果了悟世間一切現象皆是因緣

聚合而成的「空」性,則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觸六塵

(色生香味觸法)時,自然不會被眼前現象所蒙蔽,而心處

於如如不動也。


林生問:修得捨棄諸緣,以煉就此心於至正、至誠、至善、

至德之心境,才能不受三毒、五蘊、六賊之影響,則去欲

以清淨本心乃自然渠成乎?


帝君答:然也。自古學道者多如牛毛,成道者罕如麟角,

即是『外緣難捨』,隨俗浮沉,而難以『清淨身、心』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