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叩稟「唯有修道不誤人」之有關常識供參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 開示: 林生問:真修者能知所善以經營人生,成就人間至善至美的目標, 如此才是生命中最大的價值乎? 帝君答:世之人過著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者,大有人在。 莊子曾云︰「我本不欲生,忽而生在世;我本不欲死,忽而死期至。」 生與死乃世人無法掌握之事,故若能入道而修,修而有成,自然是 實現生命價值之根本作法,因為世間一切,唯有修道不誤人也。 林生問:我們每天的生活離開不了『見聞覺知、人我大眾』,故當 以此作為成就我們的修行乎? 帝君答:然也。人之貪瞋痴皆是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觸動六塵而產生,故『從己身觀察色身,觀察感受;從人我大眾觀 察苦,觀察無常,觀察無我之現象。』即可慢慢達成『離我執,斷 煩惱,身心自在安寧』之修行真諦。 林生問:修不但『讀經』,更須要能『行經』,故修行是為了人間 成就,而在我們生活的行住坐臥中以煉就此心臻於清淨與濟物利人乎? 帝君答:世人若能仔細探索,即可明瞭受人膜拜之仙神,皆是因其 護佑一方,德行超然,展現大無畏、大慈悲之行為,而流傳千古, 受蒼黎百姓敬重。但卻未聞有修行者是因閉門勤誦經文,而為人感念。 其實誦念經文之目的,在於從經文中體悟修行之道,進而實踐於行住 坐臥中,以煉就此心臻於清淨,濟物利人。否則「理」雖悟,而「習 氣」依舊,日久月深,一樣流浪生死六道輪迴。故「行經」重於「讀 經」,而「讀經」只是輔助,「行經」方是證道之根本也。 林生問:修須一直要求淨化到『無心、無我』,而堪契『寂靜涅槃』 、而堪言『解脫』、而堪證『聖佛菩薩』乎? 帝君答:然也。修行者若只知在假相上做工夫,妄執四大為身,或常 充滿人我是非、貪瞋癡愛,則心如波濤,無有平靜之日,如此談何 『解脫』呢? 林生問:有者只知一心想成佛而念經、持咒、拜佛,卻嚴重忽略佛法 是用來實踐的,此之修能有大成就嗎? 帝君答:欲藉念經、持咒或拜佛升天者,多著功德外相,或想以多 為勝,故而常趕念經咒,流於形式,此乃執念之修,雖有人天福報, 但卻難有大成就也。 林生問:然若一心著我而修,鞏愈修愈為自己、愈修我識愈重而 不知覺否? 帝君答:修行之訣,就是要離相,若著我而修,即已偏離正知正見 ,不是昧於事,就是偏於理,如此不但難以斷煩惱,反而加重我執, 越修煩惱越多,離道愈遠也。 林生問:六祖云:『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請開示此 二句真詮? 帝君答: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待人接物不要只光想到自 己的好處,而是要懂得豐饒利益眾生,培養慈悲喜捨、無我之心。 成就道業也不能僅靠錢財布施,因為物質布施乃是造福,成道卻是 要修心、提升智慧,方能契入法義也。 林生問:請再詮釋:『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帝君答:人之心量本是寬廣、安詳、純真,只因塵勞諸垢染故而 迷失,因此菩提覺性乃是由時時觀照自心而得。向外馳求神通、 法力,皆非究竟之道,故心外求法,難成無上菩提,反而是本末倒 置之舉也。 林生問:金剛經提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 作如是觀。』人們對此段偈語似乎知道歸知道,曷以能因徹悟戒慎 在心而真能做到護持住這一念心者卻無幾人否? 帝君答:此即現今修行者之弊病,說起道理時口若懸河、侃侃而談 ,背地裡卻表裡不一,戒律蕩然無存,故修行者多,成道者少也。 林生問:曷云:『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皆空』? 帝君答:因世間一切現象皆是因緣聚合而成的,緣生時則聚,緣滅 時則散。所以,人無我、皆空;法也無我、皆空。 林生問:如何去深體一切法皆空的『般若空性』? 帝君答:眾生妄執五蘊身心假我為我,因此煩惱痛苦。《雜阿含 經》有云:「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故世之人可以「無我」觀,觀察人我幻象、世 間好壞、諸法虛妄,乍起乍滅,沒有恆常不變之事物,則能『法 、我二執皆破』,進入『般若空性』之境界。 林生問:修學者得存何心態以臻昇此心融入『空心空性』? 帝君答: 以正念正知之心態,可以快速融入空心空性,一路通達覺 悟菩提。 林生問:修一定要昇華到能恆持清淨『身、口、意』,絕不容許有 一念之不淨乎? 帝君答:此問應顛倒過來說明,亦即當一個人戒行成就,心靈經過 修道次第的鍛鍊和淨化以後,自然不再會有『執取、貪著』,內心充 滿安詳清明,念念清淨。 林生問:佛是要能地確做到『空淨此心無一塵』乎? 帝君答:證涅槃的解脫者,已『離我執,斷貪愛,身心自在安寧』 ,當然心無煙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