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 以鍥而不舍制念 |
修須「治心」,才能深入,以昇化心靈之潔淨,自然少私少欲。治心如治疾,先查病原,對症下藥,才能奏效。反之,身疾忌醫,待病入膏肓,欲治痼疾亦藥石罔效矣!治心亦同理,諸初染之壞毛病易除,須趁早勇予改掉,否則待習染、毛病積弊成習成性,或根深蒂固,或固執不化,那要剔除惡習則難,或待老邁,即使想去習染亦力不從心矣,徒嘆奈何!
治心著重在於能「制心」。制心即制念,「制」即控制、制止、制死之意;「心」是生念、動念之樞機。人心之動念,有者快如閃爍一般,有者幾乎無時無刻無不在生念、動念,有者即使在睡夢中亦然動念不休。然人之動念,每日間切忌太受諸物情欲利影響,孰不知動心動念最是傷損人之心神,若長年勞心動念,甚浸淫心神之不安,則身軀亦易衰敗、老化,如此蹧蹋身心者,那要談何修持呢?
修即是要「改」,改者-學善去惡,即善者存養,惡者去除。不改,無以言修。人之惡習、毛病、個性等全是己心性養成的,因心性主宰人之身軀,而所謂之惡習、毛病、個性,其實就是一人心性之顯現、之作祟,都是由己心生發之表象、之做出來的,故知修「心」之重要性。然不乏修持多年不等,連身心之習染、脾氣、或一些不良之小毛病都一樣也改不掉,甚或無法稍作改善,那到底在修什麼?為何修而改不掉呢?此原因說來煩雜,本篇不予論述。然所要提示的是,吾人若能稍堅定心志、振作精神,並集中心力去投入在「制心、制念」上去力予克制心弊、惡習,將大可改善、甚或根絕諸不良之毛病,有心者不妨鎖定毛病試改之,可改掉的。
修心制念本是修之最大困難關隘,修而能注意到去針對「制念」之問題上,應屬已切入修之重點、之焦點,此乃真修實學者遲早必須去面對、去挑戰、去克服、去突破諸心礙之治心功課。人心困惑之著礙點、或諸習染亦因人而異,且各存有其不同之困難度,惟不論患何心礙、何毛病都須自己去克服、去剷除、去淨念等,這就必須藉制心、制念之工夫,無法假手神佛或任何人,故惟有堅起心志,以「鍥而不舍」之意志力來不斷禪生心智、禪定心力,以弭除諸心障與去除諸不良惡習、毛病。
荀子曰:「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喻人如能堅定意志,不斷彫琢,即使再堅硬之金石亦可鏤成完美精品。修須能涵養「鍥而不舍」之精神與毅力,有精神、毅力即是勇者,勇者何懼困難?何畏挫敗?故越是具有困難度之心障或難改之壞毛病,其實越值得吾人去嘗試面對它,而以能克制欲染、去除毛病,那才越值得令人驕傲!吾人若要體會到修之成果、之成就感、以及能靜平心靈之喜悅!惟有制念,以鍥而不舍制之。
心之動念,起於物情,物情者,人之欲也,故凡心存有物情,則念就如影隨形而附著於心,只要一日不去物情,那心之動念就無以休止矣!故惟有藉修以制心、制念,始可逐日減少心念與去除惡習、毛病,以致能制念於動靜而自如,即欲其動則動,欲其靜則靜,不使無故而心生念波,修而能鍊心制念而自若者,乃修之上乘、修之有成,可修入真靜之領域。
人者欲身,孰能無欲,因為有欲,所以才會生念、動念。治心制念,其實即是一門「克己止欲」之工夫,只有克制心欲、去欲、空欲,別無他法。制念難否?套句俗話:會者不難。惟解鈴還得繫鈴人,即自結自解,制心得先找出「欲」因,克制方法,須一直思索、探討為什麼會生欲?並一直想出對策以克制,再不斷嘗試去克制住,既使嘗試百、千、萬次之失敗亦須鍥而不舍,直到真能去除心昧 、心惑、心礙而不生念、動念為止,否則不為功也,此即是「制念」之工夫。
早昔筆者嘗叩稟制念,問及:「修持最須注意且不易做到的,乃止念存心,如何始能做好止念之玄妙?」蒙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聖示:「亦惟心空,不出其念,念無,心則空焉。故此,念之起,在於心,心不存物,念無以起焉,相互為正,亦可止念也。」
治心首重制念,須把欲念完全摒除,徹底淨盡,不使有一絲一毫之慾念存心,蓋只要有絲毫慾念之生之動,即會觸開慾心之閘門而無以為制矣(只要生一念,就會引生念波之湧入),故必須確認能做到時時刻刻注意著、控制著,絕不容許內心有絲毫之妄(不正之思念),否則無以為功,百不爽一。
修之高華,在於能使心常持清淨、無欲,讓方寸永持純真、潔淨,故釋門之唸佛,即使修為深厚之尼師、高僧亦依然持咒、唸佛而不離口,旨在制己心念能與神佛常相心繫、相心印,戰戰兢兢,以嚴防己心,不使動念,即絕不容許有絲毫欲念之侵而起妄心、而出軌,此即「唸佛」以制心制念之上乘法門,明智者當善予持唸佛、聖號以制念、以進修,最是簡易,且妙法無窮,實不可輕忽之。修而能頻持佛聖號而不輟,誠乃鍥而不舍以制念之典範,只是世人不知而已,既知而持唸,將大可助益心性靈之靜淨、之昇華。
修而能治心制念,鍥而不舍,將可精進心靈之淨化,與常抑制心之妄動矣,且可收身健、心明、性清、靈淨之獲益,亦易讓己心靈融入、沐浴在清新、無塵且寧靜之人間仙境裡。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