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 修即行善之工作

道者,至正、至善也。故言修,惟「正善己心」耳。是以,修若有誠,惟德是行,以履道之正、之善,以致於至正至善。吾人若能堅秉正善而修行,確可契達:「無念明心無色界,極端正炁極光芒」之境界。然修著重在那?簡括之,其實即是「鍊心行善之工作」,或可言,「修即行善之工作」耳。由日常生活中以行善,在行善間以養性,更可築基己善性之堅固如磐石。

 

 修所須注意者乃鍊養心性之重要,由普德曼之立說:「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可鑑人是習慣性之動物,因人之行為往往都受制於習慣,故一件事只要多做幾次,以後也就會習慣去接受、去做了。所以,人的性是自己生的、自己養成的,做什麼事,就生養什麼個性,做善就生善性,做惡就生惡性,做善做惡都是自己造就出來的。

 

 人須持心於「正善不渝」之心態,如此才有可能推愛及人而養博愛之心懷,也才有可能鍊就於大公無私之胸襟,因若有一念不公則私,或一念不博愛,亦將受有所偏而為私、而為己矣!故之,人之心懷一定要安置於「正善」、於「至正善」之心境,否則都會受己心之生念動念而偏而私。是故,修務須要能確認去做到的是-要求己心持於正善不變如金剛。

 

 修需要智慧,藉修之鍊養以生發智慧,惟心存真智慧者,才能捨得付出而自若。其實人人都賦有天性,只是受「物我」所矇蔽、所束縛者,所以真性難顯現出來,也就不思善,不思善則無從為善,乃心迷則執著、執固矣,終難為善。然為何心淳樸者都喜歡去做善事而易出錢出力呢?因淳樸者較寡私欲,少私欲則其心性近乎本天真天性故也,或我識較輕者,也很容易為善矣。

 

 又有者受「我」障所影響而不自知,此乃大多修者之通病,因心存有「我」則為我矣,故凡處修皆無法自然,即每一行舉都會受自我意識所影響,故不免會受有多感應、有多功德、有多好,或存有所為、有所求、或受名利所驅駛、所左右而才會去做、才會去行善,然為我者,則私欲存焉,又豈能有所淨靈乎?故凡不懂向內探求以深省、以求去我,終難突破我障,故我識依然存焉,甚者越修越有我、越有個性、脾氣,或呈諸種種心態等,爾這都是心存有「我」而修所致。然不論何修法,或修多久,若去不了我障,則其心性,依然故我。

 

 凡著我而修、而為,有我則私心生焉,有我則變相、變質,有我則不自然,雖為善亦失其真矣,有違修之真諦。須知一切之修為與德行,舉凡唸經、齋戒、放生、助印善書、以及行諸善舉等,皆須本乎真心,順乎自然,主在昇華己心靈之慈悲、之善性、之淨化,才可逐漸清淨己心靈,靈淨而寡私我、而心真矣。修有素養,可由外表觀其形象、舉止與謙虛。又己身可察覺出心不煩惱、不浮動、不生躁、不輕易發脾氣。更昇華者,常會關心起別人、凡事會先為別人著想,其實心存慈仁者,自不免時易心生悲憫眾生之心懷,此即菩薩、聖、佛之心懷。

 

 「善」源於道,乃道之本質,乃人之至性,乃心靈之光芒。吾人實應多用些心力予以存養此天賦之善根性,才能使心靈光輝,才能使心靈昇華,此修身修德可致。然若不養善,何以修身?不造善,何以修德?凡不養善、不造善者,談何修身修德乎?可謂無以言修,修亦無所獲益也。

 

 惟秉真心實修者,將可去我、去私欲而存善焉,只要心有善,就懂得放下身段、彎下腰來,而就能以愛心、真心去做行善之工作了。更須時時把持心中之誠善,則不論在修持、或對人、對事、對社會人群等,皆將有一番之大作為,不但可助長己身修程之精進,爾對修之能否成證道果,亦是全靠己身這顆善心不渝之付出-惟造善作德才能不斷積累功德。所謂碩大功果,誠乃發乎己善心而能畢生不斷行善、行善、再行善所結長出來之善(道)果也。

 

 修,在乎真心;修,當力予行善;修,全在己身之用心耳。殷望人人都能去物我以存真心,多行善,多用心以勉修。人若養心於誠善,則心繫天下眾生如一體、如親人一般而耿念於心懷矣,爾這就是菩薩之心懷。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