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經-一章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此乃古聖先賢闡述對「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以致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由此明晰之推理,使人曉得修身、為學的次序,實可作今世人修身、進道、作德之好教學。
釋譯前文內容「..要想修養好自己的本身,一定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地;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地,一定先要誠實自己的意念;要想誠實自己的意念,一定先要增廣自己的知識;要增廣自己的知識,就在於能窮究各種事物的道理。各種事物的道理都能窮究明白了,知識便無不到了極點;知識既都到了極點,然而意念就能誠實;心地也就隨著端正;心地既端正,本身也就隨著修養好了..。」爾這就是修己身心之真義,由先賢之註解,已詮釋的很精闢詳明,吾人若能發乎摯誠向修,自能心生虔敬以謹行,只要秉持要義與步驟,應無虞身修之難,亦將可經得起任何之考驗的。
論修身之過程,每一階段皆有其關連性,故須按其一貫之先後步驟習學,不可顛倒次序。又主在於能窮究各種事物、澈悟一切道義、善知識等,以致於意誠始能心正身修,非是吾人隨心任意而說要正心就可心正,或想要修身就可做到身修,試問有如此之簡易就可做得到嗎?自思忖可知。然即使按照步驟,若修而不勤學、不專注、不用功、或不存誠、不篤行,甚或知而不行,則依然流於形式而難收修學之獲益與功效。
其實修如學,而「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則可知道修與求學識,皆須賴己身心力,才能生發一股源源不斷之後繼力,況一般之求學,僅學其知識或技術等,此只要勤學、或苦讀、或多操練,讓心手熟練,或使心記得住而會說、會寫、會算、會做就可以了(此屬有形學習之熟練);而道修之學,則非只是記在心裡或身手之熟練就可以,而是必須要讓身心靈絕對要做到完全之淨化(無我、無物)而不受物我影響、而達自在之心境(此乃煆煉無形之熟練),故此修學
之困難度可見一般。
修非僅止於知道,而是知道後就得去做,做是要去踐行、要去做到,「做」才是真修實行,「做」才是道。知道而不做,那即使知「道」再廣博、或研讀再專精、或能說善道的再動聽、或持誦再熟練等,然這些皆僅屬存留在內心之佛道學、之善知識、之學問而已。既有心道修,若僅止於知道而未能實踐,那何必耗一生心力來圖有名無實之修呢?學而不致用亦只不過是徒學有一身之道知識而已矣,博學而不行者無益也,亦等於無學識一般樣。凡知而不行,此都是去不了私我而昧礙己心靈所致,亦乃大多修者之弊病。蓋道理人人都知道、都會說,此所以口說、知道容易,而所難者在誰能去踐行?去做到?這也是世人行修者萬萬千千,而能成證者幾稀之困難所在-「皆礙在難以割捨而不做」。修而不做,無功無果,既無功果可論敘,則憑何能修成正果呢?
吾人勤於修學善道,學而知道,知道是要去做的,得量己心力而為之,做了才是修身修德之成果。惟修須能常存誠以生善念,念善才能做善,有做有功,多做多功果。然善不論大小細事都須抱摯誠之心以對待,不可心存欲求,以免失卻道修之本真。又吾人只要事事做善事、天天做善事、處處做善事,如此常常做善者,那其一顆心不就時存諸多善念、善事而不絕嗎?也就會讓心懷時時刻刻、心心念念無不縈繞著善念善舉而不停息,如斯久而久之,自可存養心善性善之習性,此即涵養性功之成(習善可成性,亦屬自然之養成)。身為修者,是可鼓起勇氣去嘗試之,鍊性非是難事,只要熱衷、持恆,人人可致。
修之難易乎?端在己身做與不做之問題上。凡修若僅止於知道而不做,最是可惜!蓋知道屬知識之領域而已,「知」屬靜,靜非能,無道可顯;「做」屬動,動即良能,惟「做」才能啟動良能,良能動則道顯,即是德行也。故吾人須明辨「知道」與「做」是兩碼事,截然不同。「知道」是要教人去做;惟「做」了方是「道」。總之,能否證果?就是訣竅於「做與不做」這點之區別,修當明此界定。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