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心存自我欲難遣 |
我者何?性命也,或以身、心稱之。也由於身心與感官之關係,所以人最受「自我」影響而著於私欲。本篇所指「自我」,乃尚存含有私欲,而較易受私欲影響己身舉止動念等。私欲心較重者,越會為自己著想,也就越突顯出一個人之「自我」意識,故知「自我」即是存含私心、欲求也。吾人在修未達精純、圓明時,只要自我意識存心,既有我,那就不免有私心、欲念之生、之動,既生私欲,那要遣欲去欲則難矣。
修之極,在於契「空」,乃修之最高逸、無塵之心境,故佛門亦稱之謂:空門。所謂「空」-空欲也,無塵念也,空物我以淨靈,即不斷昇化心性於正善、無為之境。修旨在能摒除塵凡一切欲念以契空,使心靈呈現惟淨惟空,惟其淨空精純,才能永呈正心不變、不動,才能涵養至善、至正之浩氣,正氣、善氣即光芒,極正善者,更可顯己性靈之極度光芒。
人之禍患,在於有欲,人之有欲,在於有身,及至無身,何受欲擾?無欲擾,自無禍患加諸於身矣。身者,指賦予性靈之血肉身軀,亦以「自我」稱之。蓋身為欲障,因身之慾求多也,要突破身障,實在是困難重重,所以修道者,最冀望能打破這具易受物情欲利習染而造業纍纍之有形身軀,也就是說最希望無身(所謂無身,指能修到無視於身而不受身擾之謂),無身自不受身之累贅、之束縛、之影響,何其逍遙。
人身乃集五蘊(色、受、想、行、識)而成靈,人因俱備全靈,故也最顯靈之慧智,所以有性有情、有智有欲;可感可想、可觸可受,可稱得上是最具靈慧、最有知性、最有思想,以及最富有情感之人,故之,人身不能沒有五蘊,但有了五蘊也是一大煩惱,蘊深則為禍害,若五蘊控制不適者,而造成縱情、或縱性、或縱慾等,此即一個人過縱則欲利爭求不休不止,永不知足,將導致人性偏異,甚而乖戾、暴虐、凶惡、頑劣而成性,此乃人性最大之悲哀!這也是為何修須力予空五蘊、空我、空身之來者也,且列為各教修程之重要課業。
心動謂之念,多念、多爭求謂貪、謂之欲,多貪多欲而使人添加過失、或積累業愆、或造成無邊牽連、甚或犯下滔天業孽者,可謂難以計其數,實不知沉墜、汨沒多少之性靈,人性之迷昧、之愚癡、之貪婪,而受蠱惑、而心礙、而喪性可見一般,爾這些都是由「欲」引生之禍害,皆屬人性易犯「貪、嗔、癡」之造禍所致,焉能不時存戒慎恐懼以惕心乎!
修須不斷去除私欲,俾能逐漸少私少欲,能少私欲者堪稱進道,否則談何精進?由少私欲才能契入無欲之空境。惟去欲須由少我、寡我做起,心中有我無以空,此即只要心中有我識、我念存在者,就難以空矣,因有我就有私欲,私欲存心,或多或少、息息念念已甚影響人之身心。故凡修而尚執我相者,必難生發仁善以行諸公益、或諸善舉、或當所為而為之,更遑論肩負諸聖務等,此等難以生發虔敬、虔誠之心以配合體天行道者,皆屬修而誠摯不足,或修涵尚不夠深度使然,亦可謂已深受自我之私欲所浸淫,私心強、道心弱,難以明見,更難以自己,修亦受縛受限,阻滯不前。
現今修者心態,十之八、九修而偏失,故而形成越修越自我,何因?皆因執於我而修、執於欲利而修、或執於功果(心執念於功德,亦是心礙、心障。不執著於心則無妨、無礙)而修,處處計利自己而為功、為益、為重要,即凡事都會考量有利自己條件才為之,故而會形成越修越執我、越修越陷於自我而不自知,既每每以自我為主見、為中心、為爭求,久久自我意識就自然而然的會越來越強盛起來,此即大多修者為何不空反趨執之因由也。惟修而明智者始可明辨以避之,否則皆會局限於越修越為自己而執我不放、而滯礙於道程、而不進反退。
如何去除自我?也惟有在「少私欲,崇道心」一途下工夫耳。其實能寡私欲,道心自然增強,自可涵養正己心性。再能生發愛心而為人,常為人著想,多關心些別人,自然少想自己。如斯以存養愛心善性,才能使心隱定於道性,才能惟道是從,及至昇化心性於「致虛極,守靜篤」之意境。否則只要稍存有絲毫自我識念在心,那隨時隨地都會引生私心、欲求之虞。
總之,都是私欲在作祟,人嘛!孰能不受私欲所影響,然藉修可制心,使之少私,少私可寡欲,寡欲即進道,惟所注意者,只要去不了自我意識,終受私欲所縛而難遣,故修當存養「道心」以應對一切物情,惟心存道心者始可放、可淨、可空,久之,心可趨淨空而自若矣。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