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修須常反省自己 |
修,用心以臻善也,簡明說之,改過、歸正之意,既要修改修正,必先知己過錯在那,才能改正之。知所錯而改,才叫著修。有錯不知、或知而不改、或改不掉,試問哪要修什麼?又怎麼修呢?既無修之實,虛也、妄也、枉然也,又怎能說是修呢?既無所修,又何以臻善己身心靈呢?惑哉!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耳。惟心修猶須力乎於勤學,而學道要篤學務本,以專致力於內心,故「修須經常反省自己」,惟能時時刻刻自反、自省己身之缺點、過錯,那才是真覺、實悟之工夫。蓋「修」本就是要不斷找出己身缺失之所在,並力予修正之,此即修須藉反躬自省之工夫,否則既無法察覺己身之瑕疵、缺失在哪?那又如何去不斷予以改善、修正,而規正己心靈之完美呢?能著力反省者,皆可隨時定下心來,心定凝神,往內探求、或深入思省,找尋出缺失之所在,俾能有效戒惕自己、警醒自己,並加以規正、改善,始可歸正善道。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後者之釋意,乃指師長所傳授我的學業,可曾用心研習過否?可鑑學道修佛,是要把師學之道義真理、善知識等,當拳拳服膺而去遵循、去恪守、去踐行,非是讓我們看看、讀讀或翻一翻就了事,若是不學、不修、不行,那何苦老耗在道程上打混呢?此又有何所益乎?既一件也不去踐行,只知不做,妄知而已矣,等於白學、白修,虛修無實,修在表皮,膚淺之修罷了!
反省,即是問心。反者-自反、反復、向著自己、反問自己也;省者-思也、深入思索、探澈、找尋、觀察也。修旨在不斷修正,欲修正,則必先察查缺錯,找錯、修正,這就是反省之功夫。舉凡一切處事待人等都得時刻捫心問自己,或作深入思考、檢討以應對之,惟其能事事自省、秉持良心,才能循正軌,或遇過錯而才能即改即修以正之。凡修而能確實做到此要項,堪稱真修、實學之賢達者,非但可進道,亦可摒去諸多魔、道考之侵擾,修可安然,此皆歸功於平時能常反省所發揮之功能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此說明「學與思」之重要性,得須認知思考和學習並重,始可成事。修即學,學而思,思可慮得,以致於踐行,此乃修學之一貫步驟。若修而不篤學、不思省、不為所當為,那即是己身無心歸正、歸善,心之不歸正、不歸善,乃心之阻滯,心既滯,滯必塞,滯塞者心死也。凡修而不真心、不實行,則罔則殆,必然之理。
在淨靈修程中,惟思省才能促進己身之淨化,故只有常問心,找出問題,或改過、或存養、或多做些濟度助人之工作,最能養性善之成,且功德立焉。能幫助別人,這是很窩心的美事,能讓施與受者心靈歡愉,這種喜悅非言語或筆墨所可形容或描述出來的。反之,一日日、一月月、一年年不省心、修正、歸善,便將悠忽的過掉一日日、一月月、一年年,試問人的一生又有多少之日子可蹉跎?況身為修者如此的蹉跎寶貴光陰,如此的蹧蹋有用之身,而無所作善、修德,這未免稍嫌卻步吧!殊不知蹉跎光陰,屬惰也;蹧蹋生命,屬惡也,惰與惡皆為過,長積累,過亦重也。重點是有失做人之原則,無原則,何以立足?修而不能有所作為,等於不向道程邁步,只用等待之人,將一無所獲,失去修學與做人之意義,遺憾也!
身軀沒有靈魂是死的;人無慈仁之心靈也是死的。人之所以為人,乃人性(秉賦有慈仁之天性)之存仁,仁者愛人,無仁者,無人性也,徒具有靈魂之身軀而已,亦有如活死人一般,失去做人之真諦,更遑論發揮生命之價值。知而行是「實踐」之工夫;自反自省是「實悟」之工夫。吾人當以實踐、實悟來作為修身進道之階梯。能堅秉道心者,必能時刻心存戒慎奮勵;修而誠虔者,當能自反自惕。果能經常反省,知所鑑戒,將可不斷的去蕪存菁,由多缺點、而寡缺點、而寡之再寡,及至幾近無缺點。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道修亦然,吾人之持修,猶重乎平時之存養,即平日間就須多用心勤學於善道,每日默坐,應多向內心反省,察覺有過則改,如斯修不離心,學而能頻頻省心問過,以期能不斷臻善心靈,果能勉此以修,獲益匪淺;反之,修不用心,行不濟力,乃自行荒廢、輕忽修程,難有碩功可獲,即使有所得,果實小也。
修須日日思省、日日改過,焉有不積德進道乎!故之「省心、知錯、修正」,乃修身、正心、立德、進道之鎖鑰也,這就是「修持」。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