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且真人 

 

 二○二二年八月二十日

歲次壬寅年七月廿三日

詩曰:

 

窗外碧波淺水塘  一行煙柳綴斜陽

修真養性需及早  莫道人間歲月長

 

聖示:吾今日降著:「莊子為你開智慧」

 

第六章  德充符

 

【德充符的主旨】

所謂「德充符」就是道德充滿於內,則必然符應於外表上的展現。

【德充符的內容精要】

一、比肩孔子的斷腳人

        魯國有位名叫王駘的人,斷了一隻腳,隨他遊學的人與

 

跟隨孔子遊學的人不相上下。

        王駘雖然身體殘缺,卻忘其形骸、唯德是蹈。他「不悅生

 

,不惡死」,完全不以死生為念,任意逍遙。這樣超凡絕俗的

 

人,大家都樂於跟從他,所以,雖然他無心為師,卻弟子滿門。

         故,一個人只要內在的道德充實完美,即使形殘貌醜依然

 

具有吸引力,因此,人們不要只重外表不重內涵,捨本逐末。

二、子產的傲慢

         申徒嘉是個斷了一隻腳的人,他與鄭國執政大臣子產,一起

 

拜在伯昏無人名下學習。子產看不起申徒嘉是一位身體殘缺者,

 

因此厭惡與他同在一個屋子裡同席而坐。

         一日,二人又同席而坐時,子產不悅地說:「你見了我這個

 

執政大臣不知道迴避,卻與我平起平坐,你以為你也是執政大臣嗎?」

        申徒嘉不卑不亢地說:「我聽說過這樣的格言:『鏡子明亮,

 

塵垢就不會停留在上面,塵垢落在鏡子上,就不會明亮。跟賢人

 

相處久了,就不會出現過失。』我跟隨老師已經十九年了,可是

 

老師從不認為我是個斷了腳的人。你拜伯昏無人為師,是想從他那

 

裡學得內在道德修為,但你卻斤斤計較於外在形骸,又說出這番話

 

來,這不是大錯特錯嗎?」

         聽了申徒嘉這一席話,子產深感慚愧,馬上改變了態度,說:

 

「你不要再說下去了!」

        這則寓言說明外貌不足以完全代表一個人,人的內在才是更重要的。

三、有形無情

惠子對莊子說:「人原本就沒有情嗎?」

莊子說:「是的。」

惠子說:「既然稱為人,怎麼能夠沒有情呢?」

莊子回答說:「我所說的無情,是指人不要因為好惡愛憎的情緒,

 

傷害自己的本性,要順其自然而不是人為地去增益生命。」

         此篇寓言在說明「有形無情」的道理。莊子認為人雖生而具

 

有形軀()、情意(),卻不應受形軀()、情意()之累,若要超脫

 

形軀、情意的束縛,就必須保持平常心。

        「無情」可透過涵養達成,但無情並非冷若冰霜,而是「不以好

 

惡傷身,也不強求健康長壽」。

【德充符的人生哲理】

          《德充符》仍在延續《逍遙遊》與《齊物論》的一貫之旨,認為

 

真正內德充實的人,必能從外在()、內在(),與社會價值的重重束

 

縛中解脫出來,看得開,放得下,達觀生死,安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