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且真人
降
二○二二年四月三十日
歲次壬寅年三月三十日
詩曰:
崢嶸歲月最勞神
碌碌半生滿淚痕
富貴如雲飄蕩去
無端累死慕虛人
聖示:吾今日降著:「莊子為你開智慧」
第二章
齊物論(一)
莊子寫完逍遙遊後,內心頓感曠志怡神,為了讓他人
也能享受此種心境,於是又寫了《齊物論》。
齊物論是為達到「逍遙遊」的目標而提供理論依據,
教導一個人應該如何正確看待世界和自我。
【齊物論的主旨】
齊物論是「齊物」和「齊論」的組合。
「齊物」是指:世界萬物(包括人),看起來雖然天差地別
,但追根窮源卻是齊一的。生死一樣,窮富一樣,得意與失意
也是一個樣。
「齊論」是指:每個人的看法、觀點,聽起來雖然天差地別
,但追根窮源也是齊一的。因為,真理不會因為人的主觀看法而
改變。
【齊物論的內容精要】
一、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
,可不哀邪!
世之人終身奔波勞苦而不見有什麼成就,一輩子疲憊困頓
心力憔悴卻不知身歸何處,這不是很可憐嗎?
南郭子綦(虛構人物)在幾案前靜坐,達到了渾然忘我的境
界,立侍一旁的弟子顏成子遊(虛構人物),看見老師形如槁木
,心如死灰,跟從前的情形完全不同,便驚而問其緣故。
南郭子綦回答說:「我已達到無我的境界。」
接續,南郭子綦以三籟:人籟(籟=簫,人籟即是人吹奏樂器
的聲音)、地籟(風吹過樹竅發出的不同聲音)、天籟(風吹天際、
山巒、低谷、萬竅發出的各種不同聲音) 為譬喻,說明天籟來自
虛空的樂器,菌類來自虛空的地氣,喜怒哀樂來自虛空的情緒
,根本就不需要過於執著。
在這個世間,無論是有大智或是小智的人,都日日走向衰亡
,但他們卻都愛各持己見爭辯不止,甚至相互損害。其實,每一
個個體的人都和樹洞差不多,皆依自己的形狀發出不同的風聲,
那是自然現象,當中並沒有對錯,也沒有誰高級誰低級之分。
所以,「身形如槁木,心猶如死灰」的釋然心境,能去除
紛雜的「諸我」,那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二、齊彼此、齊生死、齊是非、齊物我。
(一)、齊彼此
莊子:「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
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
意思是說,事物本身並沒有彼和此之分,但我們總是只看到
「彼」或者「此」的單面。其實,彼和此是相互依存的,彼產生
於此,此依存於彼,彼和此是齊一的。
在日常生活中,當他人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不同時,一般人
總是會認為別人的觀點是錯誤的。其實,一個人的想法、做法無
所謂對與錯,大多只是觀念不同罷了。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實
無必要分個是與非、勝與負,更不必強求別人贊同自己的觀點。
(二)、齊生死
莊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從「道」的角度來看,死就是生,生就是死。生的同時就
意味著死,死的時候就意味著生。生死只是一種轉化,猶如枯木
化為泥土一般。生與死是齊一的。
(三)、齊是非
莊子:「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意思是說,有了「是」,因此就有「非」;反過來說,
因為有「非」存在,所以才有「是」的存在,二者互相依存,
是與非是齊一的。
所以,聖人不經由是非之途,而只用天道去觀察事物的本源
,也就是順應自然與事物的發展規律。就像森林中出現一株特別
彎曲的樹,如果你將它與其他樹比較而產生懊惱,那即是愚癡之人。
(四)、齊物我
莊子:「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大意是說,物我是對立統一的,它們關係密切,只是不知道
是誰造成這樣的對立狀態。好像有一個「真宰」存在,就像一切
的主宰者,但又找不到它的跡象。而這裡的「真宰」就是道家
思想中的「道」。
故「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萬物都是齊一沒有差異的,
莊子稱之為「道通為一」,就如同小草與大樹、醜女與西施,
以及世上形形色色的奇異現象,從大道的觀點來看,它們是
渾然一體沒有什麼區別。此亦是《齊物論》的核心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