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老仙翁 降

二○一四年二月廿二日

歲次甲午年正月廿三日


詩曰:困苦窮勞前世因 無須多怨遠疏親


   浮生若夢不留戀 樂道安貧見觀音


聖示:吾今日降著:「修道基本功」


第五章 耐窮困


一般人當身處窮困又沒有修道時,就常會產生「怨天尤人」之現象

,例如怨天為何不助我?為何手足與我疏離?為何我沒有顯赫的家

世背景?為何我的機遇不好?或是做丈夫的埋怨妻子,做妻子的埋

怨丈夫;做子女的埋怨父母,做父母的又埋怨子女,甚至已經修道

拜佛了,仍然內心不平,常暗忖為何仙佛菩薩只照顧有錢人,而我

卻一樣一貧如洗?完全不知檢討自己,不修福、不積德,或一無所長


,懶散成性。


一個人如果常「貧苦多怨」,心、口皆有埋怨別人的念頭、言辭,

則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因此「橫結惡緣」,錯失翻身的機緣。

因此古聖賢哲知曉天地至理,能夠「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以「安貧樂道」作為道德品質和為人處世之道。


夫修真之道,與世法相反,原欲棄富貴而就貧賤,去奢華而守恬淡。

若受不住窮困,遇饑寒而生煩惱,值艱難而起無明,便是饑渴之害為

心害,養其小者為小人,認假棄真,與道相隔,何時能進道岸呢?

自古以來,多少文人雅士回歸田園生活,都是為了實踐安貧樂道的

生活;多少高官厚爵最後辭官歸故里,也是為了不願昧著良心爭權

奪利,回歸民間,過著安貧樂道的日子。


故處於物質豐饒的現今時代,若能體會此等清閒自在,放曠於自然

的人生滋味,自然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身心安住,充實而滿足。

因此對修道者而言,平日要受得了困苦,耐得了飢寒,隨緣度日,

絕不以窮困小事,忘卻性命大事,如此「少一分物欲,就會多一

分發心;少一分佔有,就會多一分慈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