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老仙翁 降

二○一五年一月初十日

歲次甲午年十一月廿日


詩曰:人間萬物豈恆常 往事回頭感慨長


   不住將來及過去 心閒笑看碧雲忙


聖示:吾今日降著:「修道基本功」


第二十六章 重當下


許多人一旦踏入修行之門,就喜歡探究過去、未來之事,而忽略

了修行重於當下。例如渴望得知前生之事:我過去世是在天界還是

在人界?我過去世是善人還是惡人,我過去世是富有還是貧窮?

我過去世是樂善好施還是一毛不拔?我過去世是平步青雲還是窮途

潦倒?我過去世是男人還是女人?我過去世作何等業生活?


我到底轉生了幾次?我是不是帶天命而來?……。


也會渴望得知未來之事:我能活得長壽嗎?我死後會往哪裡去呢?

我未來世能解脫嗎?我未來世能轉生天界嗎?我未來世能轉生富貴

之家嗎?我未來世能繼續修行嗎?我未來世能平安嗎?……甚至

關心眾生從什麼地方來呢?死後又會往哪裡去呢?


如果是一位多聞修行的聖弟子,經過薰習,自然知道「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真理,也就是說,他知道

討論前生之事對滅苦無益,而一個人死後的一切現象,也都是由現在

活在人間的種種行為所招感,故不用想未來,因為未來也不是透過

幻想就可以得到或達成。


《雜阿含經》中也記載:廢棄無益的諍論,不要沒事就談論王事、

賊事、鬥戰事、飲食事、男女事、何者大力、何者大富……,

可以這樣說,對於無關如實知見苦從何來、如何滅苦的論說或思惟,

無需浪費生命去討論,而應該要常思惟苦從何來、如何滅苦?進一

步完成當下觀察正法,則只要今生斷除了無明,未來的輪迴也就斷除。


其實正確的修行法則,主要就是建立在當下的生活上,若一個人平日

不被凡俗的見解所繫縛,不被自我的主觀所繫縛,平日訓練自己能

如實正觀色、受、想、行、識的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

不必妄想,不要攀緣,則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息滅,就是

解脫之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