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老仙翁 降

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歲次甲午年十月廿九日


詩曰:根塵相觸人人知 妙妙玄玄必有失


   覺醒修行實地踏 自依依法免愚痴


聖示:吾今日降著:「修道基本功」


第二十五章 不玄虛


修行的目的在於解決自己的身心煩惱與痛苦,而三教聖人所教導

離苦之法,皆以真心實用為貴,而不以玄虛作事。《中阿含經》

尊者鬘童子問佛:「世間是常、無常?世間有邊、無邊?如來

死後有還是無?……」這些問題,佛陀總是不予回答,而稱為

「無記」,因為修行是要解決煩惱,脫離生死輪迴,趣向涅槃。

而十四無記與煩惱的止息無關,也無法幫助修行者擺脫貪、瞋、

癡的桎梏,與其浪費生命在這些閒談上,不如精進學習能止息

煩惱苦迫的正法。


《論語•先進篇》記載:季路問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季路曰:「敢問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由此可知孔子對死後問題的態度。若非因緣特殊,佛陀平日亦不

喜談論死後之事,因為談論死後的話題,對苦的止息沒有什麼幫助。

死後之事對修行者而言並不重要,因為未來是建立在現今的行為上,

現今若沒有煩惱,死後就不會有煩惱;現在憂悲惱苦一籮筐,死後


要得到清淨沒有煩惱乃是不可能之事。


《雜阿含三一九經》記載:「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共相問訊,

問訊已,退坐一面,問佛言:你所謂的一切法,云何名一切?

佛告訴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

身觸、意法,是名一切。假使還有人說:『此非一切,沙門瞿曇

(佛陀出家前的俗名)所說的一切是不足的,我今捨棄瞿曇的


說法,另外建立不同的一切』的話。他也許只有空談,問他云何名

一切?他也是不知,只會徒然讓人增加疑惑而已。」故釋迦牟尼佛

所說的「一切法」並不是沒有際限的萬事萬物,或是玄玄妙妙一般

人無法經驗到的事物,而是指只有能被世人的眼、耳、鼻、舌、身

、意六種感官,經驗、體會、認知到的事物,才是「法」的範圍。


離開了解決六根對六塵煩惱的論談,就是《箭喻經》中所指的

「不可說者,則不說」。浪費精力於探索這些玄虛,虛度年華,

其結果,就會正如佛陀所說的:「彼愚癡人竟不得知,於其中間,

而命終也。」之可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