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老仙翁 降

二○一四年八月廿三日

歲次甲午年七月廿八日


詩曰:盤坐跏趺影不斜 金剛手印用心結


   慈悲雙目虔觀照 散亂降伏悟正覺


聖示:吾今日降著:「修道基本功」


第十七章 修禪定


以修行戒、定、慧三學而言,由戒能生定,由定始生智慧,反過來,

智慧又能夠指導修定和持戒。一個人若不勤修禪定、不勤習內觀,

就難以即刻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在此情況下,自然無法擺脫身、

口、意三業,貪、嗔、癡三毒煩惱的纏縛。所以修行一定要禪定,

不禪定的修行大多淪為「修身養性」的層次。


而今之修道者,多聰明伶俐,辯才無礙,但對於「定」的功夫缺乏

實證,口頭禪風盛行,故能滔滔不絕說理者千千萬萬,證悟者卻難

見一、二。其實修證不離禪定,雖然修道者可從公案、經典中,

得到啟發,但此種悟境就如浮光掠影般,無法入心,一個人若要有

深刻的完全覺悟,一定要自己身體力行,才算證得。例如南北朝

時代修行風氣熾盛,證果高僧、道長和大德善知識甚多,原因

無他,定而已。因此,有心修證真法者,應該多在「定」上下

功夫。


一般修行禪定多先從禪坐開始,禪坐分為三個階段:調身、調息

、調心。在調身方面,盤腿是最佳的方式,身調得好,才能繼而

調息、調心。而氣息和順舒暢,心境就能平靜安穩,因此要想調心

,必先從調息入手。古時道家調息稱為「吐納」,佛家則以「數息」

為大宗,亦即是以呼吸之方法作為訓練。而調心則以「觀」為主要

方式,常用的「觀」法如不淨觀、感受觀、心性觀、因緣觀、佛像觀、

生滅觀、不執觀……等,皆是調心之方法。


心不安定的人,再美的事物,都會覺得醜陋。而一個內心安定之人,

即使身處窮鄉僻壤,也會覺得景致美麗。而修道者唯有能夠調伏散亂

的心,制伏放逸的心,制伏宿世不良習性,心才定得下來,而「調伏」

就是「禪定」,故修行一定要修禪定,如此才能證得真正的覺悟也。